“会计诚信,做诚信会计”,是我国诸多会计人谨记在心的原则。原国务院总理朱 基就曾三题“不做假账”,指出维护会计业的独立性,提高诚信度和公信力,正成为这一行业自身建设的根本之策。在新的环境下,随着会计作用的愈加重要,责任也更加重大,但是会计诚信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黑名单似为行业“跟风”
会计究竟要为其造成的虚假信息行为负多大的责任,这一直是个争论话题。据了解,深圳市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假账的会计人员将进入“黑名单”,同时深圳还将全面建立实施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对违规失信的会计人员将上网公布其做假情况,在对其行为进行惩戒的同时,相关情况也将被记入档案。
建立“黑名单”是各行各业司空见惯的一种制度,不知道会计界的“黑名单”能否发挥其真正作用?将做假账的会计列入“黑名单”是否经过全面考证?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深圳市财政局会计处张平。她说:“司法机关在判案的时候都会讲故意或过失,对做假账的会计人员自然也要区分主观还是客观原因。但总体说来,主动做假账的情况极为少见。而从客观原因来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为会计人员没有认真学好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会计知识等而造成了做假账的事实;另一类可能是被逼迫。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只要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比较重大的利益损失,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
她还强调,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记载会计人员的守信和失信以及其他基本情况,良好记录以及不良记录都是公开的,并且允许网上查询。其处罚形式还是依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在张平的回答当中明显可以看出,所谓的“黑名单”名为一种会计管理手段,实际上就是《会计法》相关条例的翻版,只不过“换汤不换药”而已。
对于会计业的诚信危机,法律界人士则表态,新《会计法》的出台,虽然对违法会计行为加重了处罚后果,但这远远不够,要增加相应的民事责任。正是因为会计业缺乏民事责任,才在实质上容忍了会计行业的诚信缺失行为。
会计管理需要常态机制
“黑名单”这个词是近年来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在某种层面上也说明了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在与时俱进。列入黑名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会计行业的诚信水平,保护众多诚信守法会计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黑名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名单。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赵保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列“黑名单”作为一种监管方式不妨一试,但需防止的是进入黑名单的所谓做假账者是“替罪羊”。要更好地保护会计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的努力和配合,会计人员应客观公正,依法行事。单位法人应懂得会计,严惩违规者,包括打击依法行事的会计人员的违纪违法者。
政府对会计管理需要的是一种常态机制,而不是跟风。中国会计大师杨时展就曾说过“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先治”。可见,会计要重诚信是由来已久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计系教授袁广达认为,建立和健全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是一项正常的会计管理制度安排,这与其他对会计人员管理的会计制度并无两样,只是我国政府对会计管理工作有些滞后,现在才觉得需要抓紧,所以才有了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之必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历史结论的正确性。列“黑名单”显然是“跟风”现象在会计工作中体现,会计违规失信受到了惩戒就是按照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在案,只是一种“提醒”,不是什么“黑名单”。“治理做假还得从会计外部大环境和会计做假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上下工夫,并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袁广达说。
张平也坦言,列黑名单是手段不是目的。作为管理机关,我们希望看到这个行业遵纪守法、讲诚信。利弊是显而易见的,对遵纪守法的人来说是好事,而对心存它念的人来说,我们希望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希望这些人不要火中取栗。如果他们一意孤行,我们希望通过法律手段和社会舆论让他们在这个行业无立足之地。
法制化、制度化管理是维护诚信之根本
“不能就会计而论会计,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要进行综合治理,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治理机制,而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制度创新。”这是众多业内人士的心声。虽然一直倡导建设诚信社会,但是会计做假案还屡屡发生,究竟怎样才能维护会计业的诚信呢?
谈及此,相信很多人都会陷入沉思。袁广达综合自己多年来对会计业的研究告诉记者,会计法规本身就有保护会计人合法权益的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应当法制化、制度化。维护会计业的诚信,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守会计法规和制度,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建设,营造会计诚信做账的良好外部氛围。当然,政府更要加大对会计工作监管力度,并逐步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会计内部不断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加强职业道德的提升。
“维护会计业诚信,在逐步推进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同时,从深层次解决各阶层的利益不公,找准做假账的‘始作俑者’,并深度打击。”赵保卿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