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 > 正文

论美国贸易赤字对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贸易赤字”对经常账户是一种扣除,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应产生收缩作用。传统经济中,“贸易赤字扩大”几乎是“净出口恶化”、“经济增长放慢”和“失业率上升”的代名词。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周期”中,美国长期连年加速增长的“(巨额)贸易赤字”,不仅没有显示出其“收缩”功能,相反却同“经济长期扩张和增长率加速”相辅相成。这显然应该引起“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学者的重视。本文力图解析这个新现象和新命题背后的若干新机制,进而展望美国贸易赤字的前景。

一、经验数据表明:美国“贸易赤字”与“增长超常”并行不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经济周期”开始扩张以来,贸易赤字一直趋于上升。199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是311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攀升到6177亿美元。14年时间竟增长了近20倍!就贸易赤字在GDP中的比重而言,1991年为-0.52%,而2004年则为-5.27%,扩大了近10倍。

在贸易赤字“恶化”且规模惊人的同时,美国经济却长期保持着超强劲的增长态势。1991年后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当年GDP的增长速度是-0.5%,1992年达到3%,1999年升至4.4%。此后,虽然遭遇信息技术(1T)产业滑坡、九一一事件和油价猛涨等一系列不寻常的冲击,经济增长一度放缓,但是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却一直得以保持,即便在2001年的“准衰退”中,GDP增长率仍是0.8%。2003-2004年,美国GDP增长率又递增为3%和4.4%(10多年中的峰值)。2005年,尽管遭遇特大“飓风”,但全年GDP增长速度根据最近的测算仍然不低于3.5%。

二、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以促进“IT产业全球化”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首先在于投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很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民储蓄还在继续下降。尽管如此,美国的投资总额却一直在迅速扩张。1991年美国的国内私人总投资约为10000亿美元,而到2000年已经超过了20000亿美元。2001-2002年经济“衰退”时,美国的私人投资虽有所缩减,但到了2003年以后便很快恢复。

在国内私人储蓄严重偏低甚至继续趋降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显然需要其他来源弥补。这个源泉是大规模涌入美国的外资。鉴于美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高于别国,“贸易赤字”势必伴随着大量的国际借债,因而能间接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等于让美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来推行“赤字财政”,结果当然是促进GDP增长。

美国制造业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较低,且回收期较长。因此,大多数外资并不选择美国制造业作为对象,而是选择收益率高、回收期短的IT产业。IT产业是高科技的密集部门,也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生产率倍增的主要原因。1990年以前的1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大约每年提高1.5%,而1991年以来,每年大约提高3%!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投资IT产业和IT产品的普遍采用,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60%-70%;20世纪90年代,密集使用IT产品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前者的发展速度要比后者快75%。他们还对美国和欧洲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在IT领域的投资以及IT产品在各行业的有效使用显著地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GDP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投资高速增长,主要投资对象是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部门。1996年,私人部门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投资为2901亿美元,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4%;到2000年,该项投资迅速升为467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61.2%,在私人固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也上升到27.3%。即使在2002年经济“衰退”时,该项投资总额也高达4005亿美元,仍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5.54%。而到了2004年,该投资已恢复到4370亿美元,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5.77%。

投资的快速增长使IT产品价格每年下降30%,其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生产的全球化。在美国经济网络化初具规模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巨额“国际贸易赤字”的背后,已经是IT行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型规模经济。正是实行全球化生产的IT行业,才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美国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技术的迅速扩散。这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外包(out sourcing)”业务蔚然成风。全球化降低了IT产品的价格,而IT产品价格的下降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也非常显著。

美国专家的有关分析表明,假定由于生产全球化和IT产品进口,IT产品价格在1995-2002年的下降幅度是20%,IT产品价格下降势必导致资源的节约,而节约的资源又可以进一步投资在IT产业,称“资本深化”。现在,如果价格弹性是1.7,则IT生产全球化所引起的“资本深化”将会导致生产率的增长比在正常情况下要提高0.3个百分点。

可见,如果IT生产没有全球化,则GDP的年增长率势必相应减小。1995-2002年,有无全球化这两种条件下美国GDP增长的两个数值的差距,即使保守地估计,也会累计达到2300亿美元。另一项估计则表明,“IT产业的资本深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者之比约为1:1。按这个比率,“IT产业全球化”这个因素对于美国GDP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势必要比上述保守的估计大得多。

总之,美国IT产业的全球化不仅能够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意味着外资大量流入,而这些进程的伴随物甚至可以说是前提条件,则是“贸易赤字”的增长。不仅IT服务贸易能够为美国带来更多资金,而且IT产品的“设计创新在国内”而“加工组装在国外”的新的属性导致美国自用的IT产品反而需要大量“进口”。这当然会增大美国的贸易赤字。只不过这种逆差显然是加速增长所需要的,舍此并无其他更好的选择。

此外,贸易逆差的性质事实上已经发生变化。例如,设在日本东京的美国IBM公司的分公司(美国注册、美国控股,用的是美国的技术,一般劳工是日本人)所生产的电脑(部件)相当一部分是销往美国。这当然会增加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可是这种逆差的结果是什么呢?宏观上是IT产业的全球化;微观上,美国公民获得了技术、专利、品牌、利润等收入,美国的消费者则可以购买到比在美国国内生产更便宜的计算机。

三、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提高“趋势生产率”

集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业除了生产率比较高之外,对外贸易一般也处于顺差状态。而像医疗、建筑、财务以及一些研究管理部门,虽然规模比较大,但并没有广泛使用盯技术,因而生产率比较低。服务和软件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于IT硬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服务和软件产品价格的下降会使需求大幅度提高。原先信息化速度较快的行业,信息技术使用将会进一步深化,而信息化速度较慢的行业则会加快信息技术设备投资。这样,整个美国经济生产率就会提高。

为区别于普通生产率,专家们将“生产率的结构性提高”称为“趋势生产率的提高”。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1980-198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平均的趋势增长率为1.36%,而1990-1994年为1.725%,1995-2000年为2.7%,2001-2004年为5.63%。图1反映了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工商企业每小时产出的变化率。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出现过跳跃性的增长,即使在21世纪初美国经济“准衰退”时期,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然很快。这说明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扩张的确是一种结构性变动。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贸易赤字对趋势生产率增长有何影响,是否重大。国际贸易影响趋势生产率增长的途径有二:一是产出变动,二是加剧竞争。经由国际贸易竞争向企业传递信息与经由国内竞争向企业传递信息二者不同。前者可引起生产率增长的变化。例如,企业可以从进口品中学到生产技术。又如,在进口竞争企业中存有效率较高而成本较低的生产商,则这些企业往往可以在竞争中生存更长的时间。因为进口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减少国内生产的数量,对生产率提高来说应该是负面的影响。但是这种数量效应往往会被竞争效应所产生的趋势生产率增长的正面效应所抵消。这样,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就会更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就会更多,当进口商品占领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必须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加倍努力之时,趋势生产率的增长之日就会到来。

就出口而言,如果企业大部分产品出口,则往往更为灵活和有效。这会提高它们满足国外需求的能力。而这一点对出口商来说非常重要。另外,还有许多证据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通常都更高。而单纯增加出口份额对于提高生产率的效果则不那么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的现实是出口和进口都在扩大,只不过进口扩大得更快。如前所述,出口的扩大通过需求和产出的增加会使生产率提高,而进口的扩大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数量效应”和“竞争效应”表现出来,“数量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是负面的,而“竞争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却是正面的。由于导致“趋势生产率增长”的“正面的竞争效应”大于使国内生产数量减少的“负面的数量效应”,因而在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的过程中,美国的趋势生产率能够提高,而这无疑会加速GDP的增长。

四、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配合“国际宏观政策组合”

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看,美国的贸易赤字本身的负面作用远低于(其他变量)所带来的正面作用。除了上述“IT产业全球化配置”和“趋势劳动生产率”两大机制之外,在因势利导汇率走势和资本流向方面,贸易赤字也具备重要的配合作用。

1.“贸易赤字”能与“外资流入”共同优化国际分工和美国投资环境

美国经常账户出现逆差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这意味着美国在世界市场上一直是个成功的借贷者,但却并不意味着国际资本总是流向美国。事实上,资本总是在双向流动。但从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最初几年的情况看,外国在美国的净资产的规模的确已经急剧扩张。随着贸易赤字的增大,“外国人在美国所拥有的资产(foreign owned assets in the U. S.)”和“美国人在国外拥有的资产(U.S.owned assets abroad)”都在扩大。前者从1991年的210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97000亿美元;后者从1991年的200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69000亿美元。就净资产而言,1991年大约为6500亿美元,而到2003年已经增长到26000亿美元。

相对而言,外国投资者更愿意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债券),而美国投资者很少购买外国的政府债券,却宁愿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或者购买私人债券或提供金融服务。可以推知,美国金融资产的确具有某种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贸易赤字的扩大”。正如“IT产业全球化”也离不开这个条件一样。

人们担心这种优势会发生逆转,即有朝一日,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资产不再感兴趣,这时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势必难以为继。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市场机制是否优于别国。也就是说,这种比较优势是否为内生的。由前文可知,美国经济不管在其扩张期还是衰退调整期,“贸易赤字”和“外资流入”二者数额都比较大且趋于扩大。这说明美国的比较优势的确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正是这种比较优势,才导致美国贸易赤字的收缩经济的属性发生逆转。

2.“贸易赤字”能与“美元汇率”共同催迫微观结构调整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模型中,汇率是由商品服务的进出口来决定的。对穷国来说,进口多于出口,就得从国外借款来弥补缺口。而当经常账户赤字太大,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从而刺激出口和减少进口,直到经常账户再次达到平衡。但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型世界经济中,汇率却不再取决于商品服务的进出口,而是取决于资本流动。资本流动往往先于贸易流动,从而导致“(货币)资产市场模型”取代“贸易平衡模型”。这就意味着,只要资本持续流入美国,美元就会升值,而不再要先看是否存在着贸易赤字。

美国贸易赤字的扩大曾长期伴随着外资大量流入,并已导致美元升值。尽管升值幅度和滞后期不断变动,但企业最终还是会将汇率变动传递到价格之上,从而使进口品价格下跌和进口成本下降,进而刺激进口和扩大贸易赤字。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大约50%的消费品都是进口的(汽车除外)。而对美国企业来说,则会因此面临巨大的进口替代压力。既要面对美元升值的负面影响,也要面对降低成本和低价销售的市场压力。不过,美国的“政策组合”已经成功地将这个双重压力利导到优化产业结构之上。

制造业显然是美国面临国际竞争压力较大的部门,国内市场的30%都被进口品占领,产品的25%需要销往海外。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和参与国际竞争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欲望使得出口商在提高价格时异常地小心,美国出口品价格也一直保持在低位,直到1999年美元小幅贬值特别是2002-2005年开始听任美元走贬之时,美国制造业的压力才略微减轻。长期看,汇率变化和商业周期所带来的影响总是短暂的,而国际竞争因素所带来的好处却会一直持续下去。

3.“贸易赤字”能与“汇率走势”共同维持宏观经济增长态势

从宏观层面看,贸易赤字和美元走势更是配合默契。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了4-7成。1997年8月至1998年12月,美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下降了4.7%,从亚洲“四小龙”进口的产品的价格下降了10.8%,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价格降幅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扩大贸易逆差、用升值的美元大量地吞进亚洲廉价的资产和产品,显然是美国配置全球资源的大好时机和成功的实验。于是,贸易赤字从1997年的198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4524亿美元,每年递增1000多亿美元。从东亚地区进口的廉价品大幅度增加,有力地降低了美国消费品价格,缓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支撑新经济继续走强。而贸易赤字国际融资的结果又是外国人在美国的金融资产的增长。这无异于既给美国优惠价格,又为美国经济输血。

2002年美国经济走出“准衰退”时,用贸易加权的美元汇率出现贬值。近几年,美国当局显然在听任美元走低。这表明“贸易赤字”和“美元走势”之间又开启了一轮新的配合。这个机制显然涉及面更宽、更复杂,至少会考虑反恐战争、国际油价、中国崛起及人民币低估等更加跨时间和跨空间的新因素。此外,新一轮政策组合中还包含美国、中国、欧洲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五、贸易赤字对新经济周期扩张的成功配合何时告终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双向贸易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由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正是由于这个新条件,货物贸易才会促进资本流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两种双向流动的差额。可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情况下,把握“贸易赤字”和“资本流向”,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已经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分析美国贸易赤字的构成可以发现,造成贸易赤字的全部责任都在于“货物贸易”,因为“服务贸易”在1991-2004年期间一直是顺差。其中,1996-1999年,顺差连年高居于800亿美元以上。货物贸易赤字自从1998年冲破2000亿美元大关之后,6年来更是急剧上升,到2004年已经高达6655亿美元。

; 可以推论,在新条件下,“货物贸易赤字”已经成为“服务贸易顺差”的一个前提。没有货物贸易的逆差,就没有跨国公司配置全球资源的新模式,而没有新的全球生产模式,就没有技术服务的大量出口,从而也就没有巨额的技术服务贸易顺差。

还可以推论,在走向全球性知识经济的进程中,“创意”、“设计”、“标准”、“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的国际流动规模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出口国首先是那些主要的知识经济产品的原产地。当“知识品”能够享受全球规模经济时,世界财富的分配势必进一步向先行国倾斜。而这种倾斜的一个前期迹象,很可能就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像美国这样的巨额的、似乎值得同情的“(货物)贸易赤字”。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美国的“(货物)贸易赤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不会消失,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美国总统布什曾强调,投资环境更加重要。解决贸易赤字的最佳途径只能是让美国成为全世界最理想的投资场所。这也许同本文所见略同,即美国的比较优势是结构性的,而结构优势是长远的。当今美国的知识经济应该说还只是粗具规模,而全球知识经济的建成也许更加遥远。诚然,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走强,美国“贸易赤字”的结构和规模终会发生大的变动,多年来的上升态势也总归会有尽头。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讨论“拐点”在何年恐怕还为时尚早,至少是缺乏样本和数据。

可以推测的是,美国的“(技术)服务贸易顺差”势必进一步扩大。在越过很长一段“潜伏期”后,有可能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届时美国的(技术)服务贸易顺差有可能冲销货物贸易赤字并逐步变得绰绰有余,从而使几十年来的贸易赤字得以消除。就美国的货物贸易赤字而言,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大可能(显著地)下降。换言之,当今“肢体国家”供养“头脑国家”的国际贸易格局恐怕一时还难以改观。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