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 > 正文

论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二战以后,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贸易模式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企业不会去生产完整系列的产品,而会生产某种具有专业化的产品,即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这样就会发生以差异产品为内容的产业内贸易。而当代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使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出现了复杂化。因此,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对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对外贸易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是1975年由Grubel Herbert & P.J.Lloyd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许多研究发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各国(地区)产业内贸易指数(1978年)

非新兴工      新兴工业化      工业化

业化国家      国家(地区)      国家

阿尔及      苏       希       澳大

利亚    1.5   丹     0.8 腊   21.1  利亚 29.3

喀麦隆   6.1  巴基斯坦 14.8  巴西  37.8 奥地利 74.1

智利   10.1  泰国   17.3 香港  40.3 加拿大 66.9

多米尼加  6.9  塞内加尔 18.7  以色列 61.9   芬兰 45.4

埃及    6.8  突尼斯  17.3  墨西哥  31.9   法国 80.3

象牙海岸 13.4  土耳其   7.9 葡萄牙  32.8   德国 62.7

牙买加  14.4  菲律宾  15.0 西班牙  52.1 意大利 59.0

加纳    4.3  圭亚那  19.6 南斯拉夫 50.7  日本 26.0

肯尼亚  13.9  危地马拉 32.7 新加坡  66.9 新西兰 25.9

斯里兰卡  4.8  马来西亚 32.4  台湾   34.9  美国 59.4

资料来源: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国际贸易》1995年第4期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推断,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在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国在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时快速调整自身生产的能力,这也是竞争力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有人曾对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1976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与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品,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热点,医用电子设备7国中有5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50%以上,办公设备有6国在60%以上。可见产业内贸易发展与一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持续上升,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可以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而,产业内贸易最终将取代产业间贸易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产业内贸易形成的机制

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一)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当不同的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是指产品品种上的差异。从垂直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先进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标准化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在跨国公司理论中,把跨国公司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两种。垂直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而水平一体化模型中的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重复从事大致相同的活动。垂直一体化模型和水平一体化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

1.垂直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垂直型跨国公司在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实行纵向分工,设在母国的总部和工厂从事产业链中关键的产业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活动;海外子公司则往往从事产业链中增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种纵向分工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传统的直接投资方式。

当母国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存在一定差距时,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往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产生“垂直贸易”。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垂直贸易应该算作是产业间贸易,但在各国的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视为同组商品,因而被统计成为产业内贸易。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之一,使无论是投资国或是东道国的产业内贸易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随着跨国公司数目的增加,产业内贸易额也会增加。但这种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对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母国而言,当它对外进行垂直型直接投资时,为了保持母国对东道国的技术优势,母国会利用它的有利经济条件,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本、大量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与开发投资等,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因此,一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越多,产业内贸易额就越大,所体现出来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就越大。而对东道国而言,虽然吸引垂直型跨国投资可以增加产业内贸易,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从短期来说对一国外贸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总是接受前一轮被淘汰的技术,在技术发展上始终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大,因而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并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2.水平一体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在水平一体化模型中,跨国公司因为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之间从事类似的经营活动,因此倾向于在各个国家都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在当地生产,满足当地需求。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际贸易,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来研究,则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这种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同时又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动下,产业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额同时增长的现象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由水平一体化跨国经营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无论是对母国还是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母国来说,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在总部与海外工厂之间平行分工,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这种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母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而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进入会给东道国带来母国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促进东道国的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即使母国和东道国技术水平相差不大,跨国公司也会为东道国带来有特色的生产方式、新的营销渠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因此,由水平一体化跨国公司所带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促进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三、充分重视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突出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也就是说,我国的贸易格局还基本上是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因此,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大力发展差异产品,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即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因此,对别人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发更新的差异产品或其他种类、型号的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并向国外出口,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1.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贸易的发展。从我国目前出口的现实来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额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产品贸易额偏小。特别是现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分工程度还很低,我国仍需要进口许多高新技术产品,而出口的则是一些层次较低的加工产品。因此,发展高科技产品,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改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的重要途径。

此外,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使我国与技术水平落后于我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差异,促进以技术差异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2.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差异产品的发展。在产品差异优势中,品牌是实行“差别战略”的重要手段。品牌代表着一个产品的质量、性能、功效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文化内涵、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等。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品牌及其品牌系列产品来代表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差异。品牌的差异不但体现在价格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品的营销、市场、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差异化上,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实现出口商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加快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促进差异产品的发展。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要素,因此,对我国现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可以创造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使产品向多规格、多品种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高新技术可以不断变换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创造出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促使传统产品向精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产品转换,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我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4.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获得差异优势。产品差异化的内涵相当广泛,除了指产品在档次、质量、款式、颜色、商标等方面的差别外,还包括了在销售上的差异,如广告、包装、售后服务以及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差别,这些差异化极大地增加了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在当今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各企业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而我国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常常忽视产品差异,特别是忽视或根本不能介入产品广告、宣传等销售领域,而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例如,我国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的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其他的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有关工作,而我国的厂商因为不能介入这些造成差异化的领域,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因此,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是我国企业增加产业内贸易,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研究,提高产业内贸易。如何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一直都是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我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大力发展水平差异产品贸易大有可为。我们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研究,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产品,提高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二)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如上所述,无论是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还是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都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但两者对母国和东道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要大力吸引水平一体化的跨国直接投资还不具备条件,因此,短期来说,我们还是要通过吸收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获得资本、技术、产业升级效应。但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吸引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提高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在对外投资方面,一方面,我国应鼓励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进行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形成规模经济,甚至是效益更加明显的范围经济,增强产业内贸易;另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加大我国产业内贸易份额,使我国的一些产业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也是我国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国际贸易》1995年第4期。

[2]张建红:《对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思想战线》1997年第6期。

[3]杨秀云、张玉萍:《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外贸发展取向》,《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