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关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
【摘要】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隐患尤存;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油价高企冲击各国经济;人民币汇率问题纷争未了;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等,这些因素将使未来年度世界经济整体趋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加以分析。
2004年世界经济正如人们预期一样皇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整体达到了5%左右的增长水平,伴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针对部分行业和领域出现的投资过热苗头,政府及时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实现了过热的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率稳定在9%的水平上,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势头。但世界经济近期出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必须密切关注:美国财政贸易赤字再创新高,美元汇率不断下跌至历史低位,原油价格出现令人惊讶的飙升,各国之间贸易纷争加剧,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会怎样发展,将对2005年的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预见未来,寻求对策。
一、美国经济前景难言乐观
美国经济从近几年的经济数据看,呈现出逐步复苏的迹象,2001年至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8%,1.9%,3.0%,2004年度经济增长率提升到4%的水平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表现活跃,个人消费增加,出口和住宅投资攀升,这与布什总统第一个任期内推行的经济改革措施密切相关。他是一位信奉自由经济的总统,推行经济贸易自由的政策,压缩联邦政府权限,减免税赋,此次竞选连任成功,使得美国经济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保障,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未来经济发展乐观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性解决,不可避免地将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一)减税政策的长期效果未必如意
布什连任伊始,力图把减税政策确立为永久性法案。减税政策作为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其实践作用一直颇受争议,不少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但供给学派认为减税政策的效应在长期执行中才能充分展现。事实上,减税政策效应在长期也并不一定象布什的经济智囊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其发挥更多的应是推动效用,而不是主导效用。首先,减税政策更主要的是偏袒富人阶层的利益,中产阶级和普通家庭受益有限,这就改变了克林顿执政年代的经济与社会各阶层较平衡发展的环境。作为推动消费需求主力军的中下阶层在社会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长期的消费需求受到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就要降低。其二,减税政策使得布什削减财政赤字的承诺流于口号,财政政策回旋的空间日益狭小,背负数额庞大的财政赤字有可能引领经济步入“滞胀”泥潭,这不能不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隐患。
(二)财政贸易赤字不断加深
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本年度上升至4000多亿美元,占本年预测GDP总值的3.6%。
绝对值创历史新高。在经常项目收支方面,美国也因经济的离岸化,使本国可出口的产品日益减少,货物贸易赤字不断扩大,2004年上半年,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经常项目赤字达3133.4亿美元,以年率计算的2004年经常项目赤字预计高达6266.8亿美元,占本年预测GDP总值的5.5%,在美国私人储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若国际收支逆差继续上升,财政预算将进一步恶化。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预,美元的市场反应就是贬值。由于货币贬值,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和服务更加昂贵,从而刺激通货膨胀,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一般是提高利率,然而对于美国大量依靠信贷消费的家庭而言,又会使得消费低迷,庞大的财政贸易赤字会使经济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发展下去迟早出现停滞的局面。
(三)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布什推行的经济及贸易自由化政策,虽然有利于刺激本国的消费与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拓展国际市场,但也同时加速了本国劳动密集行业,如仍然提供3000万就业职位的纺织与服装行业的衰落速度,以及美国大型企业工序往低成本地区转移、外包的速度加快等,令本国的就业职位增长受到制约,出现“没有增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的新现象。布什第—任期间,美国非农业就业职位就减少了约80万个,成为70多年来第一位就业职位比上任时减少而获得连任的总统。就业形势的严峻将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消费低迷继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美国长期以来被世人视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其经济发展态势决定了世界经济的走向。但必须看到在美国存在的经济失衡:创纪录的国民储蓄不足;创纪录的经常帐户赤字;创纪录的家庭负债水平;创纪录的个人储蓄短缺。这些问题的不断累积和发展正侵蚀着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涂上了更多不确定的色调。
二、美元汇率不断下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最近经济增速较快,通货膨胀率不高,从理论上讲这种经济形势应该支撑美元走强,实际上美元却持续下跌,这种状况值得关注和思考。
美元的下跌主要是针对欧元和日元而言的,在2004年中,从年初的1美元兑O.7940欧元跌至年末1美元兑0.7689欧元附近,对日元汇率则跌至1美元兑105.18日元左右,怎样理解美元持续疲软的原因呢?首先,美元这次下跌是在前几年大幅度升值背景下形成的,1995年7月~2002年2月,美元汇率上涨了35.8%,近期美元持续走低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持续上涨的回复;第二,美国背负巨额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在这种状况下,美元贬值是市场各方的正常反应;第三,美国政府实施自由经济政策,采取放任态度,寄希望以弱势美元刺激出口,提高美国公司的竞争力,削减贸易赤字,遏制(甚至可能会逆转)经常账户赤字的上升步伐,为经济复苏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了稀释美国的对外债务,让美元贬值不失为一条可选择的捷径。综合以上因素,美元疲软会在美国政府的默认下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大多数国家对美元贬值怨声一片,但由于美元贬值对各国影响不一,欧洲央行和日本政府对美元下跌态度就不相同。
美元贬值,欧元相对升值,欧洲央行采取的是观望态度,因为欧元的上涨有助于塑造欧元强势货币的形象,形成与美元、日元相鼎足的世界性货币。但是欧元迅速升值对欧元区的伤害直接体现在对出口的打击上,欧元上涨使欧元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为昂贵,竞争力降低,并且欧元区跨国企业的海外销售在兑换欧元时获利减少。欧元区国家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较低,增加出口一向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现在欧元升值却抑制了出口,有损经济整体发展,因而欧盟成员国抱有既希望欧元坚挺,但又不愿看到欧元升值过快的双重心理。欧盟统计局近日发表的报告显示欧元区经济总体上预计在2004年增长了2.1%,比2003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尽管欧盟国家确实为欧元升值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还有承受能力的空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美元进一步下跌拖累欧盟经济发展步伐,欧洲央行还会对欧元升值采取壁上观,听之任之的态度吗?欧洲央行的汇率政策恐怕还存在一定变数。
相对于欧洲央行对美元下跌的容忍策略,日本政府反应得十分敏感。日本政府不断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抛售日元买进美元,这不外乎是出于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近十年来日本一直挣扎在经济衰退的边缘,而2003年开始它的经济形势已显示出好转的苗头,日本政府需要日元保持一个弱势货币的地位,尤其是日本本国市场有限,它的经济复苏更依赖于出口带动。但是美元下跌,日元升值使得日本企业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进而拖住日本经济迈向复苏的步伐。针对美元步步下跌的状况,日本财务省不遗余力卖出日元买进美元,力图遏制美元贬值,但是到2004年美元兑日元依然降到1:105左右,日本不少企业表示已无法承受,这将使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美元的贬值使得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极不确定。对于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正式或非正式地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而美元下跌并不影响它们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的兑换价格,并且能随美元一道相对于欧元、日元贬值,有利于这些国家向欧盟和日本进行出口贸易。但在石油、钢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美元贬值使得这些国家的生产成本亦步步升高,正不断抵销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益处。
总体而言,美元大幅度贬值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得经济增长乏力的欧盟国家更是举步维艰,经济刚刚好转的日本也恐怕要陷入波折,发展中国家从中也未获得太多利益。
三、石油价格飙升冲击世界经济
2003年,平均每桶石油价格仅为28美元,200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节节攀升。在全球石油产量持续波动和对石油需求增加的形势下,国际原油价格10月份令人瞠目结舌地突破每桶55美元价位,虽然12月份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降至42美元每桶,但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明年原油价格将保持在45美元每桶的价位上。油价如此飞涨出乎很多经济学家们的预料,毫无疑问这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不少研究机构纷纷调低来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数据,全球石油需求量和供应量整体处于平衡状况,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其一,全球石油主产区成为政局社会异常动荡的地区,中东政局不稳,伊拉克战争硝烟未尽,俄罗斯屡受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尤科斯公司事件都给石油市场带来不小震动;其二,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入侵伊拉克是出于重新规划能源安全战略的考虑,日本则加大同我国石油开采运输的争夺力度;其三,投机炒作的因素,在国际市场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美元连续走低诱导大批国际游资逃离美国资本市场,而将石油作为炒作对象,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次原油涨价,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均衡的。有专家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石油的直接依赖已经减弱,大力推行节能和能源替代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将高耗能传统产业和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而对高油价冲击的抵御能力大大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的大国,影响要较发达国家严重得多,这些国家刚刚接受了大量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传统产业,能源需求剧增,印度石油消费量成倍增长,我国则已跃居世界石油进口的第二位。畸高的油价不仅可以直接掠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果,而且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羁绊,虽然还没有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明显放慢,但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显而易见,生产厂商面临生产成本快速上涨,通胀率快速爬升。
专家们预计,到2020年我国消费石油将超过4.5亿吨,其中60%以上依赖进口,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在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发展传统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吸取教训,解决好石油来源和安全问题,实施节能制度、发展节能技术,探索能源替代方案,搞好能源储备需要来减轻能源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要继续承受压力
人民币汇率问题始于2002年末,日本是充当鼓吹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其副财长黑田东彦当时著文指责中国正在输出通货紧缩,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同一时期开始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反复鼓动发达国家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实施压力,之后美国担当了迫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角,先是其财政部长斯诺2003年9月专程来华商讨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接着布什总统公开讲话施压人民币升值,美国国会美中安全和经济评估委员会还专门提交了《美中贸易对美国工人、工资和就业的冲击》的报告,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指责,似乎一时间人民币汇率成了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病根。可以说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在2003年使我国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进入2004年后,刚一开始,这些压力并没有减弱的势头。2月份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传出了指责“缺乏汇率弹性的主要国家或经济体”的声音,3月份美国的《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媒体载文重提“中国经济威胁论”,10月1日我国受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西方七国特别会议,再次受到来自各方要求升高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作为回应,我国承诺将采用“更有弹性”的汇率体制,但目前坚持汇价不动摇。
但从临近2004年年底看,西方施压人民币汇率有分化和减弱的趋势。美国一直保持着高调,美国人一直把国内制造业和就业低迷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操纵货币的结果。它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因为中国一直维持现有汇率机制,使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人为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给美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冲击,夺去了美国人的工作岗位;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升高,有助于美国缩减不断飙升的对华贸易赤字。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组织曾联合26家纺织、钢铁、农业公司组成“中国货币联盟”,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要求美国政府根据美国国内贸易法第301条款对中国是否操控货币进行调查,并实施制裁。而日本则逐渐认识到中日之间贸易更多的是互补性,日本的对外出口、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日本不再高调谈论人民币升值问题,而是对中国缓慢推进汇率改革表示支持。日本财务省官员也表示,中国在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欧盟基于与中国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以及贸易投资发展形势,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显温和,对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表示理解,只是提出中国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
在国际政治压力减弱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4年前四个月我国连续出现贸易逆差,综合全年略有顺差,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资本项目开放速度加快等也缓解了本币升值的压力。
但必须指出,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再度激化。现在美国改变了直接政治施压的策略,改为通过间接的、经济的手段来向人民币汇率施压,如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进行贸易摩擦,纵容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贬值等。特别是人民币最近随着美元的贬值,一些国家又颇有微辞。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未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中还潜伏着不少矛盾,汇率则是国际经济关系矛盾中的焦点。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使得国际社会开始赋予更多的经济责任,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决定越来越不能一厢情愿,必须要考虑平衡各方利益。我们都知道现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烈的负面影响,短期内稳定人民币汇率是明智之举,但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温家宝总理最近访欧期间重申在外汇储备充足、国际收支良好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会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放松外汇管制,形成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更为灵活的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而人民币汇率变动,将深刻地影响国内企业的经营行为、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就业、金融安全以及贸易形势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五、贸易保护主义将重新抬头
从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历史看,凡在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就有强化趋势。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按研究机构预计将有所放慢,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国内产业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许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纷纷采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世贸规则允许的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利益。因此,2005年我国将可能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2004年前3季度,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美国关于进口产品侵权的337调查有7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的趋势看,2005年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更为严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将继续增加。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纺织品出口遇到的摩擦可能进一步增加,比如,欧盟于2004年10月20日决定将在2005年取消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优惠。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企业一方面要拿起WTO条款,充分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品质和附加值。
2005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履行有关承诺的关键一年,大部分过渡措施将在2005年到期,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应对工作更为艰巨,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会大幅加深,国际因素将会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快、更广、更强的影响。在这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微妙地产生各种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迭荡凸起,使得2005年全球经济整体趋紧,这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因素的变化,细致分析,及早判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国梁.布什连任后的美国经济前景[N].金融时报,2004—11—26.
[2]马丁.沃尔夫.美国如何转向弱势美元政策[N].全球经济报道,2004—12—2.
E3]李晓超等.2005年我国外贸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统计信息网,2004-11-14.
[4]周宇.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动态变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