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 > 国际法 > 正文

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与美国的新世界观

去年11月,共和党在中间选举里大获全胜。这就向全世界表明了一个无情的事实:美国的大多数人民斗志昂扬,坚决支持布什总统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强硬政策。于是美国有关当局乘国内民意的长风,破国际舆论的巨浪,进一步加快了筹备战争的步伐。鉴于这样的事态,联合国安理会迅速一致通过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的决议,试图尽最后的努力回避战争。

从那时起的四个月来,围绕美国攻打伊拉克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内,各地舆论界的争论不断升温。2003年2月15日,爆发了世界性的反战、反美示威游行,据主要通讯社的报道,在六十个国家有一千万人参加了这场和平抗议运动。但是,美国这次似乎打定了主意要不顾孟子的“天下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教训,而只学他的倔劲头儿——“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周之后的2月24日,美英两国再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军事攻击的议案,并通过软硬兼施的外交手段争取各成员国的支持。但是,美国其实并没有任何真的要重视联合国意向的打算,只不过想敷衍一下忧心重重的英国人。它不仅正在图谋以“科索沃方式”绕开安理会,甚至还嚷嚷着要退出联合国、让联合国搬到法国去。由于开火的时间拖得越长舆论变化的概率就越大,而美国的反战势力又计划在3月15日举行大规模的争取和平行动,所以,布什政权很有可能力争赶在这之前发动战事,至迟不会拖过下旬。实际上,美国参议院也以三分之二压倒多数的赞成票授予布什行使武力的全权,派遣到波斯湾的军队规模已经超过二十五万人,早就形成了欲罢不能的态势——不管金正日如何拿导弹玩玄乎,有人也急于祸水东引,但看来现在美国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到伊拉克。

总之,尽管在3月1日伊拉克已经拆除导弹装置,尽管英国和俄罗斯又提出了妥协的新方案,尽管在3月7日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做出近况报告后还需要经过审议表决的程序,但无论如何,对伊拉克的战争正处在倒数时阶段。

依我看,关于这场战争的正当性,归根结底拥护派主要提出了三条理由。

首先提出的理由是“反恐”——把伊拉克之战看作“9.11事件”的必然延伸。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伊拉克确实参与了那次同时多次性复合恐怖活动。众所周知,如果仅凭与伊斯兰教过激组织过往甚密的现象来定罪,那么更值得怀疑的倒是沙特阿拉伯或巴基斯坦呢。

后来又提出来的另一条理由是“倒萨”。即推翻独裁统治,在中东地区实现民主化。从理想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真有些大快人心之处。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谁也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国家是独裁者统治就否定它的主权。何况中东地区独裁者多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当中有这个那个成为美国政府的座上贵宾。再说,在国内民主的层面有土耳其国会于3月1日否决了向美国提供基地和过境自由权的政府议案,在国际民主的层面有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国家和机构)和伊斯兰会议组织(57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表反战宣言,美国是否尊重呢?

第三条理由是“避险”。指称伊拉克拥有破坏性极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不销毁则世界永无宁日。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谁主张、谁举证”是天经地义的,美国无论如何满腹狐疑,也不能要求伊拉克站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说不清楚就坐实了罪名。应负举证责任的是美国。考虑到作为当事人的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可以由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来调查取证。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双方应该承认该武检小组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程度。但是,美国总是试图影响报告的写法和实质内容。据曾经负责对伊拉克进行武装检查的斯葛特?利塔透露:伊拉克的有威慑力军备已经被销毁了90%以上,但美国一直阻挠公布这样的结论。另一方面,无论事实真相如何,仅就思维逻辑而言,正如比利时外交部长在3月4日发表的法国自由报记者访谈中所指出的那样:既要求伊拉克解除军备,同时又还要去攻打它,这简直是个“莫须有”的陷阱。

本来,欧洲主要国家(例如法国、德国、比利时)在“9.11事件”之后都是积极支持美国反恐的。何况在基本价值和社会体制上,欧洲也与美国完全相同。为什么连这些国家现在也坚决地反对美国进攻伊拉克呢?这显然透露了一个消息——上述理由都不能成立,至少是很不充分的。因此,我们讨论伊拉克的战事,应该瞄准的焦点不是理由,而是目的。

那么,什么是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真正目的?

许多人已经指出,石油是这次战争的目的。可以同意。的确,从1990年代起围绕石油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在当前已知的世界石油储量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以及其他几个海湾小国所占的比率是65%,在石油出口量中所占的比率是56%.在现阶段,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规模的80%,其中亲美派占71%.然而,如果把伊拉克包括在内,这个比率可以提高到85%;如果再加上伊朗,那么这个比率就高达96%!要是再加上叙利亚的话,那世界上大油田就将统统由美国囊括,剩下的只有开发俄罗斯掌握的从中亚到西伯利亚的油矿这一条路了!

乖乖,图穷匕见,胜者通吃!难怪美国要在2002年1月把伊拉克和伊朗作为邪恶轴心国,甚至还有人宣称要打完伊拉克再打伊朗。也难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会气急败坏。考虑到核武器的质和量以及手中石油本钱,俄罗斯在这个时刻又成为外交舞台上仅次于英国的活跃角色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其实,美国自身的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很低,只有10%多一点。如果把包括天然气、煤炭、原子能以及水力等能源消费也纳入视野之内,则中东石油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率不到5%.如果仅看在伊拉克的战费开支、油田修复和开发费用以及石油出口收入等数据,那很可能会得出一个简单化的结论,即将打响的战争未必合算,老美在犯傻。此话差矣!

美国要控制中东石油,主要并不是为了保障本国的经济需求,而是为了加强对产油国的影响力,从而控制世界的经济命脉。早在1945年,美国国务院就已经明确指出:阿拉伯半岛的石油资源“是战略性力量的最旺盛的源泉”。另外,战争不仅会强化美国在中东乃至世界的地位,还会给军工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也有助于解消IT泡沫破灭后的雇佣问题和扶持景气。

更重要的长远目标实际上是遏止中国在中东进行的战略性能源外交。对于这一点,中美双方也许已经心照不宣。据报道,在1990—2000的短短十年期间,中国的轿车数量增长了两倍,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增加了两倍半。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纯进口国,进口量到2002年已经与法国、德国不相上下。预计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到2015年将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石油消费量到2020年将高达日本的两倍。看到这样迅猛的增长速度,当然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光景。

据说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不信感很强,所以宁肯采取地缘政治的手法来解决供给问题,与伊朗等另行缔结两国间交易关系。如果此话属实,当然就会与美日两国在能源方面发生尖锐的利益冲突。另外,中国非常缺乏足够的石油储备,作为进口大国又从未经历过石油危机。有人担心一旦发生意外,中国很容易陷入恐慌状态并引起国际短期自由交易市场的石油价格暴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或许这只是杞人忧天。但只要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哪怕概率非常之低,美国为了万无一失地维护自己主导的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稳定,当然会觉得有必要把具备大量剩余生产力的伊拉克、伊朗紧紧地攥在手心里。

除石油资源本身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即保护所谓“石油美圆(oil dollar)”体制以及美国的金融垄断地位。对这一点,注意到的人似乎还不太多。

众所周知,在布雷登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支撑美圆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的不再是诺克斯堡的黄金储备以及其他实质性财富,而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0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高达4400亿美圆,企业债券的46%、股票的11%、总资产的23%都为外国人所有,与 1994年相比美圆的购买力缩水了大约三分之一。因此,美圆体制只有借助其他国家的资金才能维持,才能发挥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作用。这里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尖锐的自我矛盾:美国经济必须借助外来资金才能维持美圆的强势,而强势的美圆又会反过来造成巨额贸易逆差,更需要借助外来资金才能弥补亏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19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就像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华厦高楼。不过,虽然存在着不安定性和危险性,靠印刷纸钞来换取财富,靠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来维持纸钞的信誉这样的机制对美国人而言当然很美妙。在外来资金中,最重要的有两股:一股来自产油国,特别是沙特阿拉伯(1991年海湾战争的深层目的其实是掌握该国);另一股来自日本。其中石油买卖以美圆作为唯一支付手段的制度安排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美国凭借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倒优势长期强迫所有国家在进行石油交易时只能流通美圆,而不得用其他货币付款。但是,在19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宣称在出口石油时不收美圆,而采用欧元结帐,否则不卖也。根据联合国经济制裁的规定,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必须存入联合国,并从中提取使用,这些存款也都被兑换成欧元了。近来伊朗、北朝鲜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就连从来对美国说一不二的日本,这两年也在大幅度增加对欧洲的直接投资(这种投资不仅仅基于经济的逻辑,也有跟美国赌气的情绪化色彩)。长此以往,势必颠覆美圆的垄断地位,让美国纸钞印刷机不能继续成为“会下金蛋的鸡”。为此,美国不得不通过伊拉克战争再次显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从而重新定义美圆以及美国金融体系的价值。从金融战争的角度来观察伊拉克一役,美国的目的是维护建立在“石油美圆”机制之上的国际石油市场的秩序,把世界上富余资金最多的沙特阿拉伯和日本和自己永远绑在一起,并通过彻底控制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石油剩余生产力来操纵石油价格,通过彻底控制日本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许多美国银行正在策划乘日本清算不良资产之机兼并有关的亏损银行)来诱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美国支撑景气,进而采取先打击欧元、后打击人民币的方式来阻止美圆体制的动摇乃至瓦解。如果上述策略是真的并且均能得逞,那么美国就能实现其最终目的——建立起一种在“民主的帝国”(小布什的行动计划)主导之下的“世界法治秩序”(老布什的理想图景)。关于这样的全球统治体制,布什政权最迟从2002年5月29日起就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一天,布什总统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讲演,首次宣告放弃针对冷战的基本战略——威慑和围堵,准备采取针对新敌人的新战略,不是围堵,而是实力攻击。接着在8月15日发表的美国国防报告也表明了要采取先发制人和使用核武器的高压态度。在9月20日,被称为“布什主义”的《美国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正式公布,主要内容包括:为维护和平而坚决粉碎恐怖分子和独裁者的威胁,为自卫毫不犹豫地采取先发制人的单独行动,不容许出现与美国同等或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通过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等等。

一言以蔽之,从冷战时代强调围堵的“杜鲁门主义”,到后冷战时代强调攻击的“布什主义”,美国世界战略正在发生本质性变化。这将导致什么结果?首先,可以说同盟国、协调体制对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了。最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已经出现了很深的裂痕,德法比三国与美国公开对立,美欧协调主义正在呜呼哀哉,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体制也即将变成“夏天的暖炉、冬天的团扇”那样的过时用品。假如德国和日本现在就要军备化,甚至建立核武装,怎么办?对这个问题,美国也已经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态。这次伊拉克战争的准备,虽然也组成了多国联军,增加了几许“得道者多助”的声威。但在骨子里,布什政权其实是想高呼“寡助些吧,寡人不怕”的。因为这十年来军事技术方面的飞跃性发展,使他们产生了天下无敌的绝对自信。另外,布什总统所具有的天命(Manifest Destiny)意识和传道精神似乎还进一步把这种自信转化成救世主的幻觉。例如,他在2003年1月28日的国会演说中曾经引用福音传道派的教义激情道白:“美国公民的善良和理想主义以及信仰中具有伟大的力量,具有创造奇迹的力量”。

所以,整个作战筹备基本上还是美国唱独脚戏,只让英国敲边鼓,其余盟国都未劳驾。如果布什政权按照预定计划在2003年夏天以前占领伊拉克,那么中东的局势将彻底改观,一直支持中东的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将威信扫地,它们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大幅度弱化。美国很可能将由于这次单独作战而在世界上确立起帝国的地位。但是,如果布什政权的如意算盘不能得逞,那么美国的力量势必受到相当大的损伤。一切将取决于战果以及报复性恐怖活动的烈度和持续性。

其次,联合国以及现行国际法体系对美国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虽然共和党大老、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赫尔姆斯在2000年1月以美国分担的经费占总数的25%为由而要挟联合国的发言引起了国际非议,但这样的想法在美国政界恐怕也未必仅仅是一个过时的过激分子的偶尔失言。从美国近年来对国际机构和条约、公约的态度可以看到,本国中心主义已经膨胀到极点。迄今为止,布什政权已经撤回了克林顿前总统对设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的签署、片面撕毁了与俄罗斯签定的关于削减反弹道导弹的条约、否定了关于大气变动的京都议定书、拒绝参加关于禁止对人地雷的协定、反对根据生物武器条约进行的检查、有意缺席2002 年8月底召开的环境高峰会议,如此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上述事实就匆忙断定布什政权已经堕落成了以暴力消灭主权和法律秩序的法西斯政权。但这个总统表现出空前的好战倾向则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美国毕竟是民主宪政的国家,对强大权力的制衡机制以及舆论监督仍然在发挥作用。根据德国一个研究机构最近在美国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美国有许多公民对布什政权的单边主义表示反感,61%的人认为在外交方面应采取多边协调路线,65%的人认为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应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并取得同盟国的支持,76%的人拥护国际法。至于这里所说的国际法与布什政权所标榜的“世界法治秩序”在概念内容上究竟有什么区别,还值得仔细推敲。

不言而喻,当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9.11事件”使中国不仅避过了布什政权本来对准中国直刺而来的矛头,甚至还能借反恐之机与美国结成了统一战线,赢得了自我调整的时间。特别是在美国与各同盟国的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之际,全世界正处在大分化、大改组的动荡当中,为中国获得新的定位提供了可能性。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势力圈的国民总生产(GNP)的份额如下:美国为10兆美圆、欧盟8兆美圆、日本为4兆美圆、中国为1兆美圆;在德国和日本都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下,其中中美两国之间建立互补性合作的潜力最大。但是,由于文化和体制上的中美对立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迅猛势头,如果双方的世界观或者其中一方的世界观不发生根本的变化,美国不可能解除对中国的高度戒备,中国也不可能束手就擒。如果美国在伊拉克(2003年)和北朝鲜(2005)先后得势,并且能够有效地克服报复性恐怖活动,美国很有可能会在今后十年之内再次把攻击的矛头直接对准中国,其主要手段将包括对石油贸易的管理、对能源运输航线的控制、金融战争、撤资制裁、军事钳制、台海危机、中日冲突,等等。据报道,2003年10 月,美国将在东海实战配置一艘能向中国城市和基地发射七枚巡航导弹和十二枚三叉戟核导弹的潜水艇俄亥俄号。而且,不久之后还要配备另一艘拥有同样性能的核潜艇在中国周围海域卧底。如果这样的计划付诸实施,从此中美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关系以及国家安全将发生实质性变化。在中美不能化解敌意,而国际环境又不发生大变动的条件下,那么到2025年左右有可能会出现两国摊牌的结局。因此,从现在起留给中国在内政方面进行自我变革和在外交方面纵横捭阖的时间大约只有不到十年!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