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六韬》继承了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在哲学思想方面反对巫祝卜筮迷信活动,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辩证法思想,并论述了“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民”、“利民”、“爱民”, 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要求君主清静寡欲,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本文将侧重对《六韬》的管理思想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彰显民本思想,主张执政为民
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民”、“利民”、“爱民”, 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有大智的人不夸耀他的智慧,有深谋的人不显露他的谋略,有大勇的人不只凭血气之勇,图大利的人不只顾自己利益。为天下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那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想取得天下的人,就象猎取野兽一样,天下人都有分享猎物的心,也好象同船渡河一样,渡过了,大家就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失败了,大家都受害。这样做,天下人都只有欢迎他的理由而没有反对他的理由了。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不掠夺人民利益的,可以取得人民的拥护;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可以取得别国的拥护;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可以取得天下的拥护。不掠夺人民利益的人,人民归向你,这是人民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别国利益的,别国归向你,这是别国给你的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归向你,这是天下人给你的利益。所以这种方法妙在使人不可见,事机秘密妙在使人不可闻,胜利妙在使人不可知。
《六韬•顺启第十六》论述夺取和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是要与人民的利益一致。指出:“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卜;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慈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力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决不疑,就象天体运行不能改变,就象四时变化不能更易一样。这六个条件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人民就拥护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人民就反对他;关心为天下人谋生存的,人民就怀念他的恩德;杀戮天下人的,人民就要毁灭他;顺应天下人意愿的,人民就归向他;造成天下人穷困的,人民就仇视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人民就依靠他;使天下人遭受危难的,人民就逃离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君主。
在《守土第七》中指出:守土之要在于“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近邻,控制四方。君主必须发展经济,讲求富国之道,国不富就谈不上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了宗亲就会受害,失去了人心就会失败。
仁义就是“敬其众,合其亲”,就是尊重民意,团结宗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尊重民意就能得到人民拥护;团结宗亲就能得到他们的爱戴。这些就是行仁义的准则。
《国务第三》指出:“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要给与人民利益而不要损害他们,要促进人民生产而不要破坏他们,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而不要杀害他们,要给与人民实惠而不要掠夺他们,要使人民安乐而不使他们痛苦,要使人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怒。“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不使人民失去职业,就是给了人民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进了人民的生产;不惩罚无罪的人,就是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少收赋税,就是给了人民实惠;少建宫室台榭,就能使人民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能使人民喜悦。反之,如果使人民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破坏了他们的生产;人民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对人民横征暴敛,就是掠夺;多修建宫室台榭,就会增加人民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使人民愤怒。“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人民要象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见其饥寒就为他忧虑,见其劳苦就为他悲痛,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一样,征收赋税就象夺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赢虚第二》指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冶,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太平而人民安定。所以国家祸福在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
以尧为例,说明君主如何才算“贤圣”:“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帝尧为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装饰,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稀奇的物品,不珍藏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茅草,以鹿裘御寒,以布衣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劳役而误农时,约束心志而从事清静无为。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奉禄。人民中有孝敬父母、抚爱幼小的就敬重他;尽力从事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公正节操,以法制禁止奸邪诈伪。对厌恶的人,他有功必赏;对喜爱的人,他有罪必罚。赡养鳏寡孤独之人,救济祸患伤亡之家。至于帝尧自己则是生活俭朴,征用赋税劳役很少,所以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容。百姓爱戴他象景仰日月一样,亲近他象亲近父母一样。二、如何做一个成熟的管理者?
1. 调查研究,了解下情;言路畅通,公正无私
在论述君臣之礼时说:作为君王最重要是能洞察下情,作为臣民,最重要是能谦恭驯服。君主要洞察下情,就不能疏远臣民;臣民要谦恭驯服,就不能隐瞒意见。君主要普施恩德,臣下要安分守职。普施恩德,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分守职,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
君主要安详稳健而气质宁静,要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固执已见,对人要谦虚而无私,处事要公正而不偏。
管理者要“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简单拒绝。轻率接受,容易丧失主见;反面拒绝,容易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效法,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英明正确,镇静公正,就是准则。
强调管理者“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眼睛贵在能看清事物,耳朵贵在能听到消息。头脑贵在能考虑周详。如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就没有考虑不周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2. 勤奋为善,善于决断;清正廉洁,是非分明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意思是说,见到善事却怠惰不为,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知道不对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理废弃的原因。能柔能静以待己,能恭能敬以待人,能强能弱以接物,能忍能刚以待机,这四种就是先圣治国之道能推行的原因。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衰亡;勤恳胜过懈怠,国家就吉祥;懈怠胜过勤恳,国家就会灭亡。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拚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
三、管理者的用人之道
1. 关于人才的标准
《六韬》提出了关于人才的六条标准。它们是: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智谋。《六韬•六守第六》中提出了“仁、义、忠、信、勇、谋”的人才标准;《六韬•论将第十九》中进一步阐述了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和应当避免的十大缺点错误,即所谓“将有五材十过”: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并进一步阐述道:“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勇敢而轻于牺牲的,可以激怒而战胜他;急躁而急于求成的,可以持久作战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袭扰疲惫他;聪明而胆小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近于刻薄的,可以轻悔他;多谋而犹豫不决的,可以突然袭击他;坚强而刚愎自用的,可以用言词奉承他(使他轻举妄动,疏忽大意,然后打败他);懦弱无能而好依赖别人的,可以愚弄他。
2. 关于人才的考察识别
如何来考察某人是否具备这些标准呢?《六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主张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条件看他们的实际表现,并据之作出判断:“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用今天的话,就是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能否不骄不傲;付与他重大任务,看他是否能坚定不移地去完成;授权他去处理问题,看他是否能不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看他能否临危不惧;使他处理突然事变,看他是否能从容应对。富裕而不逾越礼法,就是仁爱;尊贵而不骄傲,就是正义;能坚定不移地完成重大任务,就是忠实;处理问题能不隐瞒欺骗,就是诚信;能够临危不惧,就是勇敢;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就是有智谋。
《六韬》认为,人民不尽力于本职,就不是好人民;士不忠诚,就不是好的士;臣不直谏,就不是好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人民,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妥善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权的稳固,整饬群臣的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万民乐业,这就不是好宰相。
《选将第二十》专门论述选择和考验将领的方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意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有的外似贤良而内实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为盗贼,有的外似恭敬而内实不逊,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干而内无才学,有的外似浑厚而内不诚实,有的外多计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内无作为,有的外似老实而内无信用,有的外似动摇而内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作事却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心惧怕,有的外表严肃而内实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心温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貌不惊人,但受命出使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完不成的任务。那些外貌不扬,而内在品质好的人,往往为天下人所看不起,却独为圣人所器重,一般人不知道他们内在的才华,非有高明的见识,是不能看清这些人的实情的。这就是士的外表和内在才华不相一致的情况。
那么,到底如何识别这些人才呢?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一是提出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的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3. 关于人才的使用
《六韬》主张,作为君王,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人,抑制无德无才的人,任用忠诚信实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制止奢侈的风气。并进一步提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即“六伤、七害”(见《六韬•上贤第九》)。所谓“六伤”包括:大修宫室池榭,搞游玩观赏,歌舞行乐者;不从事农桑,意气用事,仿效游侠,违犯禁令,不服教导者;营私结党,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者;自高自大,气焰嚣张,里通外国,不尊重君主的者;轻视爵位,藐视上级,并以替君主冒险犯难为耻辱者;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者。所谓“七害”包括:第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强横恃勇,轻率处战,企求侥幸立功的,君主切勿用他做将帅。第二,有名无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不能与他共谋大事。第三,外表朴素,衣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的人,君主切不可亲近他。第四,冠带奇特,衣着讲究,博闻善辩,空谈高论,以此装点门面,处在简陋僻静的地方,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的人,君主切不可宠用他。第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拼命,不计后果,贪取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就行,高谈阔论,取悦人主,对于这种人君主切不要任用他。第六,凡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的奢侈工艺而妨害农业生产的人,君主必须加以禁止。第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盅左道,符咒妖言,迷惑善良人民的人,君主必须禁止。
做君主的方法要象龙头一样,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地观察问题,审慎地听取意见。对应该斥责的人不加斥责,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的而不杀,大乱随着就会发生,当用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六韬•举贤第十》主张排除干扰,选贤任能。提出了“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举贤之道。太公在回答文王“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的疑惑时说:“举贤而不能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如果君主认为一般人所称赞的是贤人,一般人所诋毁的是不贤的人,那么党羽多的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就会被排挤。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愈加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各种官职应具备的条件考核在职人员,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考查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与德才相当。这就掌握着举贤的原则与方法了。四、如何激励士气
1. 极力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
《六韬•兵道第十二》从用兵的角度提出了统一一直的重要性。指出:用兵的规律,没有比统一意志更为重要的了,军队能统一意志,就能行动自由,所向无敌了。能否具有这种力量,都在于君主的所作所为。
2. 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
《六韬•赏罚第十一》论述了奖惩的原则和要领。奖赏是为了鼓励好人好事,惩罚是为了惩戒坏人坏事。想奖赏一人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应该做到: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如能对于你所见、所闻的事都做到赏信罚必,那么,那些你所未见未闻的事,也都自然会潜移默化了。赏信罚必就是诚信,诚信可以畅行于天地,上达于神灵。
《六韬•将威第二十二》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入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主将以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的人来体现明察,以严明惩罚来作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能使全军震惊的:就杀他,赏一人能使万人欢喜的,就赏他。诛杀,重在诛杀地位高的人;奖赏,重在赏赐地位低的人。能诛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赏赐能达到最下层;这就说明主将的威信能够贯彻上下了。
3. 合理授权,身先士卒
《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用人不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
要想打胜仗,君主就必须给将军授权。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并要求其“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只有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力而战,以取得胜利。
“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意思是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专意地去对付敌人。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临敌决战,意志统一。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限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抗,后无君主从中牵制。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策划,勇敢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要“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应该怎么办呢?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土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署、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蓬,这样就是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越过险阻地形,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就是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宿舍,军队的饭菜都已做好,将帅才能就餐,军队没有照明,将帅也不照明,这样就是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与士卒共甘苦],就无以体会士卒的饥饱。由于将帅能同士卒共寒暑、共劳苦、共饥饱,所以全军官兵听到前进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号令就愤怒。即使面临高城深池,箭石如雨,士卒也能争先登城,[野战时],刚一交锋,也都能争先冲击。并不是士卒愿意牺牲,乐于伤残,而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感到将帅关怀在他们的冷暖、饥饱,体贴他们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