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动机就是通过努力获得最大的物质收益,并且避 免风险。许多研究显示,这种对人类动机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它忽视了人类的其 他的一些动机,而这些动机常常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涵义。例如,人们渴望获得社会认 可(social approval)的动机就非常重要,忽视这一动机将使经济学无法真实、全面地 理解人的行为及其变化[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社会认可动机 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动机融入到经济模型的分析中[3,4,5]。社会认可与群体规则和社 会规范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当个人的行为符合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时,个人能够得到 社会认可;而当个人的行为违反它们时,则会遭到社会指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考察外 界因素如何作用于现存的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并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6]。Akerlof认 为现行规则可能是缺乏效率的,也就是说“规则操纵者”(norm entrepreneur)可以通 过规则管理(norm regulation)来增进福利[3]。规则管理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促使旧规则 消失或者新规则建立,它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利用激励来促使人们遵守或破坏 某一群体规则,这被称为规则的动机管理(regulation of motive);另一种方式是改变 规则的内容,如促使群体成员相信继续遵守规则是不合适的,这被称为规则的涵义管理 (regulation of meaning)。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国企经理在转轨时期及时转变旧观念、旧规则对于国 企改革的成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也应该采取两种规则管理方式 促进旧观念、旧规则的消失和新观念、新规则的形成。
为了考察在转轨时期的国企改革中,国企经理是否在意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以及对 两种规则管理方式又会做出什么反应,我们参考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方法[7] ,对中国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总经理 、副总经理、厂长、副厂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以及参与企业日常事务决策的总经 济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等。本研究共发出1200份问卷,共收 回有效问卷408份。样本结构分类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 比例 调查对象 比例(%)
性别 男 87.5 初中或以下 5.4
女 12.5 文 高中、中专 13.7
化 大专 40.9
总经理 21.8 程 本科 29.4
副总经理 15.9 度 硕士 6.1
现 厂长 18.9 博士 4.4
任 副厂长 16.7
职 党委书记 8.6 政 中共党员 50.7
务 党委副书记 10.0 治 共青团员 4.4
其他 8.1 面 民主党派 12.5
貌 无党派人士 32.4
本研究部分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问题设计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国企经理 是否会受到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以及对两种规则管理方式又会做出什么反应: (1)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对国企经理的影响;(2)国企经理对物质激励的反应;(3)国企 经理对精神激励的反应。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二、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对国企经理的影响
Alkerlof的分析表明,经理人希望获得社会认可而避免社会指责,由此,群体规则和 社会规范会对经理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经理人的行为符合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 ,就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反之,则可能招致社会指责。因此,首先我们希望通过调查, 了解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可能对国企经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我们设计了如表2中所示的 问题,问题(1)是测试群体规则对国企经理行为是否会产生影响,由于在一个企业中, 默认的群体规则常常体现为企业文化,因此,我们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群体规则对 国企经理行为的影响;问题(2)是测试来自更广泛背景的社会规范对国企经理行为可能 产生的影响。
注:表中第2列至第6列数据为选择相应答案的百分比,第7列为以1分制计算(肯定会 = 1,一般会 = 0.75,不一定 = 0.5,不太会 = 0.25,不会 = 0)所得到的平均值,均值越大,代表国企经理受社会认可动机的影响越大。第8列差异性分析是和基于经济人假设回答的比较。
基于传统的经济人只在乎物质利益的假设,对问题(1)和(2)的回答应该都是“不会”( 取值为0),实际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参与调查的国企经理对两个问题回答的均值全 部大于0,在T检验中呈高度显著水平(P<0.01)。这意味着国企经理受到了群体规则和 社会规范的影响,也说明了国企经理在意社会认可。我们进一步将对问题(1)和(2)的回 答做了差异性分析(见表3),没有发现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对国企经理行为的影响强度 有显著不同(P>0.1)。
三、国企经理对物质激励的反应
Alkerlof的分析还表明,企业现行的群体规则可能是缺乏效率的,由于旧观念、旧规 则仍然在企业内占主导地位,阻碍国企经理的改革。因此,规则操纵者应该采取两种规 则管理方式促使国企经理推进改革。这一方面要求给予国企经理一定的物质激励以推动 他们改革,这对应于规则的动机管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精神激励手段来鼓舞国企经理 进行改革,这对应于规则的涵义管理。于是,有必要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国企经理对物 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所做出的反应。
我们首先考察国企经理对物质激励做出的反应。我们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激励幅度,希 望不但考察国企经理是否会对物质激励做出反应,而且考察不同幅度的物质激励是否会 有不同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我们发现,针对表2中(1)问题,现在就将国 企经理的收入提高10%以鼓励其改革,并没有显著改变国企经理的行为(P>0.1);而现 在就将国企经理的收入提高50%以鼓励其改革,明显提高了国企经理的改革意愿(P<0.0 1);但是,进一步将国企经理收入提高100%以鼓励其改革,似乎并不能进一步显著提高 国企经理的改革意愿(P>0.1),这可能是因为剩下来的国企经理都是对群体规则的信仰 比较坚定的人,仅仅依靠物质利益的诱惑很难改变其行为。
注:表中第2列至第6列数据为选择相应答案的百分比,第7列为以1分制计算(肯定会 = 1,一般会 = 0.75,不一定 = 0.5,不太会 = 0.25,不会 = 0)所得到的平均值。本表中,每一行的均值与表7中问题(1)的均值差异越大,表明国企经理受物质激励的影响越大。
四、国企经理对精神激励的反应
精神激励是促使国企经理推行改革的另一重要手段,这对应于规则的涵义管理。因此 ,还有必要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国企经理对精神激励做出的反应。相应地,我们设计的问 题如表6所示。在这里,问题(1)、问题(2)以及问题(3)包涵的内容都是新释放的有关现 行规则的信息,按照理论分析,它们会影响国企经理遵守或违反规则导致的社会评价, 因此构成了规则的涵义管理的内容。由于规则的涵义管理对应于精神激励,所以在这里 ,这三个问题可以用来考察精神激励的不同形式通过作用于群体规则,从而对国企经理 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注:表中第2列至第6列数据为选择相应答案的百分比,第7列为以1分制计算(肯定会 = 1,一般会 = 0.75,不一定 = 0.5,不太会 = 0.25,不会 = 0)所得到的平均值。本表中,每一行的均值与表2中问题(1)的均值差异越大,表明国企经理受精神激励的影响越大。
实际的调查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调查发现,“著名的成功经理人来公司访问时,公 开称赞表格2中问题(1)中的改革”,并没有显著推动国企经理的改革行为(P>0.1);“ 当地的报纸和电视广泛支持和宣传类似的改革”也未能显著推动国企经理的改革行为(P >0.1);只有最后一种形式——国企经理和领导班子的同事们“考察本行业的优秀企业 ,该企业推行了这一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才比较明显地推动了国企经理的改革 行为(P<0.05)。这意味着对于国企经理,精神激励的不同形式对其行为的影响差别很 大。因此,在实际制定国企经理激励约束政策时,有必要仔细斟酌精神激励的形式。
【参考文献】:
[1]Rainwater L.Stigma in Income-Tested Programs[A].Paper delivered at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vs.Income Tested Programs[C].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9,28-36.
[2]Lindbeck A.Incentives and Social Norms in Household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7,87(2):370-377.
[3]Akerlof G A.Theory of Social Custom of Which Unemployment May Be One Consequ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XCIV:749-75.
[4]Lindbeck A.Nyberg S,Weibull J.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in the Welfare Stat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4(1):1-35.
[5]Dufwenberg M,Lundholm M.Social Norms and Moral Hazard[J].Economic Journal,2001,111:506-525.
[6]Young H P.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Welfar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42:821-830.
[7]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1993~2003调查报告专辑[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