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正文

中小企业融资难破解

有效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提要: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成为保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业务。同时,从世界各国(地区)的经验看,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中小企业融资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而要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尚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的实践,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多层次融资体系。

一、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趋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二)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

(三)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行业分布广泛,可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四)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五)国有商业银行分布广泛的基层行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截至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8.85万个,占全国银行系统机构数的90%,量多且分布广泛的基层行是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

(六)国家已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这种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将在制度和体制上保障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识别和防范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支持力度。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的战略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工商银行始终把中小企业信贷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截至2004年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16万户,贷款余额9880亿元,占全部信贷资产的30%。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工商银行的重要客户群和信贷服务对象,这得益于工商银行在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中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

一是坚持“不惟大小,不惟成分,只惟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分行积极支持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客户。2004年,工商银行对民营、三资贷款增加587亿元,占全年公司客户贷款净增额的70%以上。

二是推行分类指导的区域信贷政策。对东部沿海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优先安排信贷规模,积极支持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制度,在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等方面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特点,保证诚实守信、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及时得到融资支持。该项制度自推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04年末,试点行已按该制度为2万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80亿元,贷款余额267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2005年,工商银行将在全行范围推广,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是推广多种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融资需求。如适应中小企业在商品流通、招投标等活动中的需求,推广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业务。2004年,工商银行向中小企业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575.24亿元。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频、少的特点,推广一次申请、周转使用的循环贷款,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整贷零偿贷款,一次核定额度、随需支取的账户透支贷款。

五是拓宽担保种类,缓解中小企业的“担保难”。针对中小企业经营者或股东拥有较多个人资产,也愿意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情况,推出了自然人担保方式。在商品批发市场集中的地区,与市场管理部门合作,开办了市场店面保证金质押贷款,满足个体摊户的临时资金需求。2004年,工商银行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担保贷款4690亿元,占向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的95%。

六是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融资服务效率,如根据不同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转授一定的审批权限,支行的审批权限最高可达一级分行的50%,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整合改造,使中小企业从申请到发放贷款的时间缩短到5个工作日以内等。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尽管工商银行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户数仍不到全国的2%,2004年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也仅有4838亿元,相对于全国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仍是杯水车薪。要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1、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等国家鼓励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贴息;对创办高科技中小企业,或下岗人员、以自有资金创办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对自行研究开发项目、购买新技术或新产品项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等等。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对风险投资或创业基金的投资应实行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一些风险投资企业的产品,政府可通过采购政策予以支持。另外,应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资格适当加以放宽条件,或者建立类似美国柜台市场的第二股票交易市场,使风险资本投得进,出得来,保障风险资本的良性发展。

3、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是降低抵押收费标准,改变目前各地办理贷款抵押的登记、评估、公证等收费标准不统一,综合收费率高的状况,减轻中小企业的费用负担,使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及时得到银行融资支持。二是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营业收入免征或降低营业税,或允许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损失贷款自主核销,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和处置能力。三是中央银行在再贷款方面向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予以倾斜,增强它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能力。

4、积极发展信托市场、租赁市场和典当市场,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多样性资金需求。信托公司应在产品开发、发行和流通等环节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互相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业务的推广扩大。要拓宽租赁形式,创新并推广直接租赁、转租赁、回租、杠杆租赁、追加租赁、综合租赁等,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租赁担保、保险制度,分散我国融资租赁业的风险。适当放宽典当行业准入标准,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监管的职能分工,推动典当行业的有序、较快发展。

5、大力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票据贴现作为一种短期融资方式,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金额小、期限短、频率高的特点相适应的。中央银行要增加对票据再贴现的支持,通过降低票据再贴现利率,提高办理再贴现的利差收入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同时,稳步发展大中型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便利与大中型企业有供销关系的中小企业及时得到商业承兑汇票,并通过贴现融通资金。

6、规范民间借贷和投资。允许中小企业之间进行互助性的临时资金融通,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信息比较对称的优势,缓解其融资难。同时,建立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产权清晰的中小企业通过产权转让融通资金创造条件。  (魏国雄)

放松金融管制和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证研究揭示:

日韩两国银行贷款转向中小企业

提要:由于日本和韩国金融监管当局不断放松金融管制,其债券市场得以蓬勃发展。大型企业融资越来越依靠债券市场而不是银行贷款,使得银行资金在竞争压力之下被迫流向中小企业。但是,不顾金融风险任意发行垃圾债券直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并不成功。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借助债券市场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观点来源于王召《日本和韩国债券市场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意义》研究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也在对本国金融体系不断进行变革,而这种变革经常以放松金融管制为核心内容。事实上,金融管制放松的结果一方面带来了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上述结果的出现,无疑对中小企业融资扩大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一、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弱化了日本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歧视

1.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来自日本银行业自身的证据

众所周知,20多年以前直到2001年,日本曾经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改革,史称“金融大爆炸”。这场改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金融管制放松,它使得日本金融市场几乎和美国一样自由。由于竞争加剧,大型商业银行很快失去了众多优质大客户,贷款不得不相当大程度上转向中小企业。虽然由此产生不良贷款增长等负面影响,但其积极影响恐怕更加值得强调,那就是市场充分竞争的逐步实现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极大改善。

为了准确说明日本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的变化,日本学者Hoshi和美国学者Kashyap计算了各类企业的银行贷款/总资产的比率。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制造业大型企业”来说,上述比率变化最为明显。1978年,银行贷款与其总资产的比率为0.3654,而1998年这一比率则下降到0.1647,下降幅度高达54.9%,并且下降在1990年就已经基本结束,此后这一比率基本保持恒定。而这一现象恰恰是与1983~1989年同期日本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紧密伴随的。对于“大型批发零售企业”来说,上述比率也有较大下降,从1978年的0.3818下降到1998年的0.2876。但是,表1中“其他类型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则几乎没有变化。

与大型企业明显不同的是,小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是大大上升了。在表1中,“其他类型小型企业”和“小型制造企业”银行贷款依赖程度分别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前期达到峰值,此后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小型批发零售企业”银行贷款依赖程度在80年代末期也出现了一个局部峰值0.3604。此后,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下降时段之后,1998年上升到新的峰值0.3978。因此,总体来看,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小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显著上升。

2.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来自日美银行业对比的证据

为了寻找世界各国不同类型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的普遍规律,日本学者Hoshi和美国学者Kashyap又对美国国家统计局“制造业、采矿业与商业公司季度金融报告”(以下简称“季度金融报告”)数据进行了研究。调查数据涉及所有资产总和超过2.5亿美元的企业,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按其规模以1/160至1/2不等抽样因子抽样。按照“季度金融报告”,美国1998年资产超过0.1亿美元的大型制造企业平均资产为10.2亿美元,而在表1中间,1998年日本大型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9.34亿美元。由此看来,美国和日本大型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从表2“季度金融报告”1979~1997年数据可以看到,美国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随时间变化远不如日本剧烈,大型企业银行贷款/资产比率甚至稍稍向上变动,以致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美日企业银行贷款/资产比率更加接近。具体说来,尽管1997年美国大型制造企业银行贷款/资产比率仅有0.0834,但同期小型制造企业银行贷款/资产比率却达到0.1794。实际上,金融管制放松早已使美国金融市场变为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大型企业主要借助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来获取资金,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将资金提供给中小企业。这样,美国小型企业银行贷款/资产比率要大大高于大型企业对应比率。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和金融工具多元化,日本已经趋近金融市场完全竞争国家美国,这使它们的银行贷款表现出很大的共性,即更多地投向小型企业,大大有利于小型企业融资。事实上,当我们把视线投向韩国时,仍然不难找出这一规律的痕迹。

二、金融自由化使韩国中小企业融资更加依赖银行成为可能

与日本学者Hoshi和美国学者Kashyap的研究相似,韩国学者Lim(2003)的研究也借助于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而且他把这些企业按照资产规模划分为10组并选取3组进行实证研究。如表3所示,三组数据分别涉及资产规模处于“最大1%数量的大型企业”、“中间10%数量的中型企业”和“最小10%数量的小型企业”。

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首先,在1992~1996年、1997~1998年和1999~2000年三个时段中间,虽然中型企业的利润比率(利息与税收支付前收入/资产总量)有所反弹(从6.844%下降到5.624%后再次上升到7.323%),但是大型和小型企业利润比率却一路下滑(分别从7.156%和4.505%下降到1.834%和-4.613%)。

其次,虽然大型企业金融机构贷款/借款比率大幅下降(从0.644下降到0.496),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金融机构贷款/借款比率却大幅上升(从0.646上升到0.846),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各种类型企业对借款的依赖程度(用借款/资产比率度量)并没有剧烈变化。当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步消失以后,借款/资产比率数值基本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只不过大型和中型企业有所萎缩(分别从0.493和0.410下降到0.471和0.377),小型企业有所上升(从0.275上升到0.34)而已。至于金融危机发生时小型企业借款/资产比率上升猛烈,与其自身缓冲能力较弱(股权、收入留存)是不无关系的。

此外,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型企业更趋向于在债券市场融资,使得债券融资/借款比率从0.292上升到0.481;与之相反,中小企业较危机发生以前借助债券市场则更为有限:中型企业债券融资/借款比率从0.037下降到0.021,而小型企业则从危机时的0.022下降到0.017。

由此看来,对表3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前面的日本案例研究结果非常相似:尽管各种类型企业对于借款需求基本稳定,但是大型企业借款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这实际为中小企业借助银行贷款发展自己创造了有利时机。

为了对上述结果作进一步检验,韩国学者Lim借助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其中“金融中介借款/总借款”是被解释变量,“年份虚拟变量”、“GDP增长率”和“公司债券收益率”是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型企业来说,1998~2000年各年份虚拟变量系数均小于-0.3,而1992~1997年各年份虚拟变量系数都大于-0.2,也就是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1998~2000年),大型企业融资逐渐远离金融中介。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说,1992~1994年各年份虚拟变量系数均小于-0.2,1995年系数为-0.03,而1996~2000年各年份虚拟变量系数均大于0,说明小型企业1992~1994年与金融中介的接触并不多,但是此后情况却大为改观。此外计量结果也显示,金融危机发生前后中型企业贷款占总借款份额并没有显著变化。  (王召  博士)

三、结论与启示

20世纪后期以前,与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相比,日本和韩国金融市场工具相对简单得多,竞争激烈程度也不如前者。因此,日本和韩国很少能够像美国那样,即大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而中小企业则可以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较多的资金。换句话说,由于金融管制造成债券市场不发达,日本和韩国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但是,当这种境况有所改善以后,正像自由竞争金融市场国家美国那样,日本和韩国商业银行加大了与中小企业的融合力度,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

对于我国来说,仿效日本和韩国的做法,监管当局适度放松金融管制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我国同样可以借助大型企业债券融资之后对银行资金的挤压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仍然十分狭小,这与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有很大关系。以该条例第18条为例,由于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40%,实际已将企业债券逼到非常尴尬的地位。这样低的利率恐怕只有那些风险极低的企业才能发行债券:我们经常会看到国家电力、中国石油、三峡总公司这类超大型企业发行债券,而中小企业甚至普通大型企业却很难发行债券。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有的企业为债券购买人支付利息税,变相提高企业债券收益率;也有的企业发行5年期以上债券,因为我国银行储蓄存款最高期限是5年,以上期限存款利率并无规定。显然,这一制度设计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在《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修改过程中,可以考虑允许债券利率上限不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并随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而完全放松对债券利率的管制。只有这样,才可能不至于瞬间把金融风险无限放大,造成金融混乱;才可能实现债券融资和银行融资之间的竞争,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也充分表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可以不局限于自己直接发行垃圾债券的传统老路。众所周知,垃圾债券最早起源于美国:一些中小企业为开拓业务筹集资金,开始发行垃圾债券,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迎来了鼎盛时期。遗憾的是,垃圾债券也是与高风险并行的,由于其很难走出“高风险——高利率——高负担——高拖欠——更高风险”的阶梯式恶性循环,美国垃圾债券市场最终逐步走向衰退。总而言之,债券发行绝不可以一味迁就企业融资而完全不顾金融风险。此外,由于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债务资金很少来源于债券市场,因此,我国发展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意义关键在于大型企业债券融资之后对银行贷款的挤压作用。

策划人手记

和谐,成为今年“两会”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而金融和谐特别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作为全社会资金运行的重要“枢纽”,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未来几年,和谐社会的目标,使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趋明显。有学者认为,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本期《专题论坛》特邀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两位专家,就建立多样化、多层次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发表观点。其中王召博士《日本和韩国债券市场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意义》的研究报告,已经引起中国银监会高层领导的关注。专家认为,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尚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本期《专题论坛》专家观点权威、政策建议可行、剖析透彻,值得关注。

记者述评

金融和谐与社会和谐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和谐,历来是人类追求的理想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作为政府施政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安全有序,政府、社会人人讲信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这其中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必不可少。

20多年的金融改革,使我国的金融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但是不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集中表现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和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提出,我国金融结构应该对应国内实体经济结构,适应不同阶段的产业规模和结构。目前,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密集的区段。因此,中国的资本应该更多地配置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去,这样可以为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很多的优势。这也是此前经济学家一直提倡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原因之一。

工行信贷部总经理魏国雄认为,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和机遇,工商银行近年来已经把中小企业信贷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截至2004年末,工商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已达16万户,占全部信贷资产的30%。中小企业已成为工商银行的重要客户群和信贷服务对象。

可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这一金融瓶颈问题的梳理,已进入实质层面。不久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提出拟确定首批200家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级试点,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和谐的社会信用环境;而和谐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创建,才能真正实现金融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推进和政府措施的落实,经济金融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将会逐渐消失,和谐社会、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必将出现。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