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我国国有资产的35%,在国家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布、特点、管理现状及问题,阐述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据新华网2003年6月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反映,到2002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就已达到118299.20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76937.8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65%,行政事业等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41361.4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35%。统计数据还显示,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平均每年递增17.9%。到二十一世纪初,国有资产总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更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制度不尽统一,管理的手段不尽规范。而且,随着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将有相当部分国有资产要由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因此,在当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高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改革健康有序发展,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立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中,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即国家管理事务的机关;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机关领导,直接或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即从事各种事业活动的单位。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布:
一是党政部门为了正常运转和履行职能需要而购建和配备的各类国有资产,如设立的各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等。
二是为了社会公共使用而提供的国有资产。这部分资产是政府为社会无偿提供,不仅不能带来任何收入,就连日常维护管理经费也要财政补贴。其具体资产形态主要为:城乡公路、防洪排涝、广场街道、公共照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等项目。
三是低收费和低盈余公共项目的国有资产。如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和水库等等。
四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项目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时期这些基本是政府补贴的非经营性项目,但市场经济已改变这一现象,近年来已有大量民间资本投入。
五是政府拥有专营权且又有盈利的国有资产项目。如电信网络、交通线路、过境桥隧、水电厂站、停车场所等资源性经营性项目。这些资产本身是政府拥有和控制的专营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其资产的市场价值含量不断增加,盈利前景不断看好。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获取收入形成的资产。
(1)配置的非生产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分布在非生产领域
的各单位中,如各级党政机关、部队、政法、科学、教育、卫生等行政事业单位,具有显著的非生产性。
(2)使用目的的服务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的作用,在于保
证各项事业能顺利开展,保证整个社会正常运转,支持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营运。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只能以服务为根本目的。
(3)补偿和扩充资金来源的非直接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
产,其使用过程是一个非生产性消费过程,它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要依靠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和各种财政预算给以补偿。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购建、轻管理。管理体制不完善,权责不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购建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上级部门调剂补助和相关收费来筹措。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资产管理粗放,使用效益低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使用者较少考虑资产的实际使用效果和日常维护上的费用成本、因而物质配置过剩、闲置以及超标、超容的现象较多。如办公楼、食堂、小汽车、电脑、办公用具等。
二是重财政投入,轻多头融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权属的国有性,传统的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一方面是许多国有无形资产处于流失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的不足给财政的压力很大,呈现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饥渴症。
三是重部门利益,轻总体效益。因管理上的条块分隔,形成重复建设现象,不仅使投资成本加大,资产总体效益上不去。而且造成国有资产的部门化和部门利益化,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四是重具体问题的解决,轻体制设计规划及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行政部门注重为解决某一问题和行政执法上的需要而购建资产,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结合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资产的投入、营运、积累、回收和分配的循环机制考虑不够。一些单位缺乏严密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较差,一些单位的资产长期未进行清查登记,核算失真。某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出售、转让、出租资产时,报批和评估缺乏严格审批,交易过程不透明,资产处置收入不规范,造成损失。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到维护社会生活正常化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是承担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重任的主体。国家要做好这种组织管理工作,在全国开展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及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又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直接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将促进社会朝着进步、科学、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是直接维护国家管理、维护国家资财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社会文明、有序管理的需要。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适应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腐败的需要。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分流、精简机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服务性部门或经营性单位必须从原单位分离出来,由此而带来了大量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问题。事实上,体制改革前就已有一些单位出于利益及诸多因素的考虑,已经通过出租、转让、合伙、开办经济实体等方式将本属于非经营性的资产转化成了经营性资产来进行经营获利。总结经验教训,这个转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监管不力,出现钱权交易、暗箱操作、而滋生腐败现象,造成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的流失,损害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国家的公仆形象。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根据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一)严格施行规范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制度。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及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保障和促进各项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最近,财政部已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并要求于7月1日起施行。上述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派机关及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上述办法从管理机构及职责、资产配置及使用、处置、清查、评估、统计、报告、监督、检查、纠纷调处、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作了统一规定,这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规范,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二)以部门管理为基础,结合各自管理及资产的特点,制定
与财政管理相结合的、有操作性的资产管理细则及制度。
部门管理的职责、任务、方法、手段千差万别,资产管理的运行及管理各不相同,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却是相同的。因此,有必要根据财政部的统一规定,结合部门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特点及需要,建立各部门、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监督资产合理配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健全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机制、奖罚机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全面提高。
(三)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和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资产监督管理,严格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并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构建预算、购建、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建立资产帐表,对资产实物进行分类,及时、准确地记录资产的结存、增减、分布等情况。建立并执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有偿使用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并执行资产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损失赔偿和资产统计的报告制度,并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通过资产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监督管理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政府公共资源、无形资产及其他存量资产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监督审计、严格奖惩,以弥补公共事业投资不足,拓宽资金渠道。同时,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事业发展。
(四)强化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非经营性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
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将非经营性
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有利于充分挖掘资产潜力、盘活资产存量,拓宽筹融资渠道。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不善,也将出现暗箱操作、钱权交易、滋生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因此,单位用非经营性资产从事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必须报经同级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其次,必须通过资产评估,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第三,单位必须建立非经营性资产专项管理制度。包括设立台帐、建立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考核办法。第四,实行非经营性资产的有偿使用制度,收取资产占用费,严格规范资产所有者、投资者、经营者之间关系,杜绝化国有为集体、化集体为个人的现象,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获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