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

摘  要:任何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总是有意无意地基于对教师的某种人性假设。目前,管理实践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教师。从教师的向度出发,总结了目前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弘扬质量文化,构建质量共同体;管理模式由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向心本管理转变。

关键词:人性假设;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心本管理

教学中心,质量永恒,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更是把教学质量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笔者拟从人性假设的角度,探讨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一、教师是高职教学质量的自觉贡献者

1.教师因素的极其重要性。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教学质量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高职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因素显得更加重要。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与学生“学”的质量相比,教师“教”的质量对总体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2.教师是高职教学质量的自觉贡献者。所谓“自觉”,是指教师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觉醒状态。也就是说,同样一个教学过程,教师有可能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全心投入,也有可能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敷衍塞责,甚至会挖空心思地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空子,“完美地”做到既迎合了这一体系,又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也许还能把学生糊弄得不亦乐乎。但是很显然,真正形成教学质量的只能是前一种态度,后一种态度只能是误人子弟,更谈不上什么高质量。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态度对教学质量的形成非常关键。

3.教师并非高职教学质量的自动贡献者。说教师是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贡献者,除了因为教师的“自觉”意识之外,还有“自愿”的意识存在。教学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教师总是处于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尝试的核心,总是有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但不管是“自觉”还是“自愿”,都不意味着教学质量会自动产生。因为这些愿望只是一种可能性,远非现实性。人都是有惰性的,还需要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约束。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下监控而得的教学质量,只能是规定性的基本质量,而非创造性的卓越质量。

二、教师向度中教学质量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1。丧失质量话语权,教学主体异化为管理对象。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话语权往往属于校领导、教务处、学术委员会或教学督导组,广大一线教师无权说话。这种事实的背后,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教师的被对象化。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教师是管理对象,必须使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处于受控状态,教学质量来自对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无心教书、疏于育人的现象。因此,教师的话语权应该是集体概念。保证教师的质量话语权,应该把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让教师有对质量状态的解释权、质量事件的参与权以及质量事故的申辩权。这样,教师才能释放那些负面的心理能量,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2.质量文化弱化,“教”“管”关系紧张。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侧重点,多是教学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监控指向的均衡化以及教学质量结论的反馈化。多元化提高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均衡化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反馈化提高教学质量结论的控制性。在实际操作中,质量管理多指向一时、一事,重视短期效应,很少形成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缺失,源于对质量文化的漠视和对残缺的质量环境的熟视无睹。作为教师质量管理体系的两个主体,教师和管理者并没有共同的信仰支柱,造成“教”“管”关系不友好,始终处于对立甚至冲突的状态。

3.质量监控指向个体,缺乏整体考虑。目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指向多是教师个人,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远在视野之外。这容易造成一种局面,教师只求自己质量过关即可,而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质量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整体,合力意义上的教学质量绝不仅仅是单个教师教学质量的简单相加,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质量意义不容忽视。

4.硬性规定多,管理不够人性化。质量控制,最初是源于企业的管理概念。无论是TQM,还是ISO,都带有明显的企业管理痕迹。企业管理实践中,质量往往源自规范化和标准化,只要工人的全部操作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质量因素处于全程可控状态,就可以保证高质量。这种理念迁移到教学质量管理领域中来,造成很多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缺乏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而不利于卓越教学质量的形成。

三、教学质量管理问题的人性假设偏失

1.几种基本的人性假设。任何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总是有意无意地基于对教师的某种人性假设。对管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人性假设是一个重要视角。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主要有下列几种人性假设。

第一,“经济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的提出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认为,人是经济利益的追求者,本质上是自私的,是受利己心驱使的。人们主观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会在客观上造成质量行为的出现。“经济人”的本质是理性人。第二,“社会人”假设。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梅奥(Elton Mayo)教授提出了这种人性假设。他认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与作业质量的改善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除了经济利益之外,人们往往还有社会性、心理性的需求。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对象的满意度,提高其士气水平。“社会人”的本质是情感人。与梅奥接近,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在19世纪初提出了“环境人”的人性假设,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管理的关键不是消极地监督、惩罚管理对象,而在于营造一种环境,潜移默化但却根本地改善管理对象的作业行为。第三,“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认为,除了社会需求之外,人们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才智的欲望。总是希望做成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追求一种成就感与胜任感。所以,人是自觉而且能自我克制的,外在的命令、控制有时反而会引起反感,使人感到是一种威胁而无法适应。第四,X—Y理论。20世纪50年代,麦格雷戈(McGregor)对历史上的人性假设做了概括与总结,提出了X—Y理论。X理论是从悲观否定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对象,认为人们天性是逃避工作的,没什么远大抱负,怕负责任。Y理论从乐观与肯定的角度看待管理对象,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接受而且实际上会主动地寻求责任,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

2.质量管理问题的人性假设偏失。从人性假设角度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实践,可以发现管理者对一线教师的人性假设往往是从x理论出发,简单化地、习惯性地把教师当成是“经济人”了。这也是上述这些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其实,应该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教师。教师首先是“经济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在以计算利弊得失的方式对待教学。但是,教师绝非只是“经济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之时,教师体会到的是一种超越利益快感的精神享受。因此,要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转变对教师的人性假设的角度,寻求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路。

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1.弘扬质量文化,构建质量共同体。前已述及,质量信仰的缺位,质量文化的弱化,是目前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质量文化重塑的角度,夯实质量信仰基础,形成一种以改进质量为荣、以损害质量为耻,以全心教学为荣、以敷衍应付为耻的局面。构建质量共同体是弘扬质量文化的基本载体。对高职院校而言,还应该构建一种质量共同体,让教学质量成为畅通无阻的衡量尺度。质量共同体,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质量共同体,既包括一线教师,又包括教学质量管理者。有了共同的信仰支柱,“教”“管”就能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共同致力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狭义的质量共同体是指专任教师内部的质量共同体。要大力发挥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作用,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长进提供平台;要建立共同的专业文化,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改进教学质量成为大家共同追逐的目标。从“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出发,还应该更多地从教学成功的乐趣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不是只用教学事故的惩罚来逼迫他们做出改善质量的被动行为。此外,还应该发挥教师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要把全校的质量文化有力地渗透到每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去,让教学质量成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既让教学质量上佳的教师找到尊重与归属感,又让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不容于任何一个非正式群体。

2.改进管理模式,从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向心本管理转变。基于“经济人”假设,把监督与控制奉为圭臬的物本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有利于作业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秩序的稳定;基于“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力是劳动者自身而非企业的资源,主张人性激发的人本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在应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有其独到之处。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是一个巨大进步,人们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逐渐进入管理者的视野,较好地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与人本管理注重来自外在的心灵感动不同,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心本管理模式更注重来自内在的心灵自觉,要求管理者构建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好地做到自我实现,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质量改进。从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育人特殊性来看应采用心本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本身蕴涵着无穷乐趣,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本身就令人充满好奇。只要激发广大一线教师愿意而且完全能够发自内心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能够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旭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特殊性[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吴甘霖.心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尹弘飚.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心理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