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论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

[摘要]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管理创新应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灵魂,应创新管理组织机构,还需要优秀的院校文化来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创新观念  组织  文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需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继续健康发展,如何解决管理创新的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根据目前状况,高职院校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要解决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组织的创新和管理文化的创新等问题。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

世界上任何重大的变革都是以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也源于当初的“解放思想”。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同样始于观念的创新,管理创新的动力也来自于观念的创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新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不论是“效率为本”还是“理性为本”,都忽视了对被管理者个性需求、个性品质的尊重和关怀,把人看做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而“以人为本”的观念,则强调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中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财富与资源,期待以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创造来实现理想的实践效果。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是从中专学校过渡而来,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要求迫切;对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得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取得、技术职务的晋升期望值较高。根据教师的合理需求,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其更大的工作热情,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宗旨所在。

2.“经营学校”的观念。经营学校的观念,要求高职院校置身于社会经济大背景之下,依照全社会共同的运作规律来管理学校。经营学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产品、资产和资本”的经营。(1)“学校产品”的经营。高职院校面临的是两个市场,一是生源市场,二是就业市场。要使两个市场都兴旺,关键在于接受高职教育后的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独具特色的经营活动。一方面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产品的开发,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学校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采取“疏通出口、带动进口”的经营策略,两个市场同时开发,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为每位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供支持等,实现“出口畅、入口旺”。(2)“学校资产”的经营。高职院校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经营的目的是让自身形成的资产充分发挥作用,并促进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经营范围的扩展。对无形资产的经营,最根本的是创建学校的特色品牌,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信誉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制定与实施特色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品牌增值是学校资产经营的关键内容。虽然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及实物特征,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3)“学校资本”的经营。学校资本,一是学校产权,二是人力资本。学校产权经营要通过学校产权的流动、组合与交易来进行。如上挂下联的联合办学、联合办班,出售、兼并、股份制等。学校对人力资本的经营,主要是管理者采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将学校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①

3.“开放办学”的观念。高职院校的开放办学有其特定的内容。(1)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接轨,这是一条强校之路。开放办学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上一些有利因素转化成学院办学的优势。从国内来讲,开放办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积极地为社会服务,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有利的合作关系。从国际上来说,开放办学就是要加强和国际上方方面面的联系,尽量把他们的一些先进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引进到我们学院中来。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的合作网络,这也是学校组织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2)面向未来,校际合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这是高职院校快速成长的基本途径。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专科层次的办学,很多专科毕业生非常希望有机会获得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如果高职院校自身设置本科专业,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院校在一定时期内仍需主要从事专科教育。高职院校要面向未来,就应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合作,开通远程教育的接口,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3)面向求学者,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做大做强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改革传统的、刚性的学年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以便于和其他教育类型接轨,建立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层次之间的课程互认、学制沟通和衔接。不管学生今后是就业还是要升学,都能使他们具备相应的基础,留下灵活的接口,为今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开放办学还要求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社会资源,拓宽高职教育的功能,实现高职教育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满足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组织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组织管理活动的载体。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必须以组织机构创新为保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目标;高职院校在高教系统所处生态环境的位置及其变化,决定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变化。高职院校的管理组织结构应追随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创新。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研究了美国杜邦、通用汽车和标准石油等大公司的战略与组织结构演变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结构追随战略——组织结构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②在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的创新应着力解决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和决策层次、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1.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种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缺陷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横向联系,对变化反应慢。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存在的空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组织结构将会逐渐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扁平式组织结构的特征是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权力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其特点是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也少,可以节约管理费用;要求上级授权;必须谨慎地选择下属人员。在扁平式结构中的领导者,是设计师,是公仆,是教师。这种设计师的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但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公仆角色则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组织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系统的了解和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首要任务是: (1)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加强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学科专业化建设,加强体现高职院校特征的校企合作管理组织的专职化建设。(2)弱化精简非专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减少中间层次,提高工作效能。

2.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在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中,决策层是网状结构的中心联结点。决策层次建设的关键是选任一位好校长。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学校长要解决的问题,同样是“怎样吸引一流的师资,如何保证学生的质量?”的问题。大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有八条:“一是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愿景,并能准确地传达;二是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一旦有机会,就要立即抓住推动快速变革;三是校长要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主动的行动上,特别是一些战略性问题上;四要善于冒险;五是不为初次失败所阻挠,好的设想值得多次尝试;六是知道什么时候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影响变革是最适当的;七是给副职们足够自由的权力;八是制定激励机制,确保个人目标的实现与学校的成功发展相结合。”③

在一位好校长带领下的决策层次,其管理职能主要是:(1)学校战略目标的定位。目标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前瞻性、激励性,直接关系到人心的聚散、资源的增减和学校的前途。(2)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这种院校精神是独一无二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真善美的协调统—。(3)资源、能力的配置与整合。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资源+能力+资源和能力的配置与整合方式”。学校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惟独资源和能力的配置、整合方式,则完全取决于学校决策层超前的管理理念和高超的管理水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受外界制约及时做出决策。

3.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在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中,执行层次是网状结构的多重联结点。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中,二级学院或系部属执行层次,它上联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下联师生员工;横向联结校内兄弟学院或系部,外部联结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训基地、传统生源基地、毕业生就业对口行业与部门等,它是战略决策执行主体中的关键成员,其主要职能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组织力量实施学校的·决策;对下属的工作进行检查、控制;与校企合作单位、基地保持紧密联系,开展活动;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处理反馈。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结构执行层次的建设,应十分重视强化职业性取向。(1)管理岗位设置,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考虑,以满足高职教育职业性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管理上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就该在数量和质量上突出这方面的管理岗位。而有些管理岗位,在普通高校重要,但在高职院校则处在次要地位,那就应该采取合并、精简等手段以弱化。否则“组织”与“任务”不配套,目标就难以实现。(2)对管理人员选聘要注重个体素质。在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确定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执行不力,再好的决策也难取得成效。

三、管理文化的创新

学校管理要以先进的管理观念为灵魂,学校管理还需要优秀的管理文化来支撑。高职院校管理文化司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以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中层是以各种校规校纪表现出来的制度文化;深层则是以校园氛围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高职

院校管理文化系统的基础,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物质文化以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将院校精神体现于各种标记物之中,使它们散发出具有高职特征的文化气息。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场所、实训场所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大学生文体、科技、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山、水、园、林、路的绿化美化;雕塑、书画橱窗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校报、校刊、广电、局域网、出版社等宣传设施的建设以及师生生活设施的建设等。还包括以标志化的形态表达院校精神的校牌、校徽、校训、校服、校歌、标志色、大型壁画和雕塑、名言牌、在校园甬路两侧设置的灯箱等。这些物化的文化都必须统一规划,体现高职特点,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若进一步考察,高职院校物质文化还应包括: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双师型”教师、教授队伍;一个现代化的校园局域网络。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既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创建先进的高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制度文化包括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等。高职教育有40%左右的实践课程是在实习基地或通过顶岗实习来完成的,有些高职甚至提出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这就说要求高职院校应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融人学校制度文化,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列入管理制度。目前全国多数高职院校能在办学中做到学校和企业两圆“相切”或“相交”的程度。相切关系体现在学校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实习的浅表层次;相交关系则表现在校企双方有人员交流、校内实训与实习相结合。同心圆关系,则如德国的“双圆制”和我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这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制度上体现这种理念将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还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步引进和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以丰富高职制度文化的内涵。

3.培育个性鲜明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主导,它保证和决定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精神文化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构成了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的本源来自特定院校的传统精神,受到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不同的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共同孕育出来。因此,这种精神文化就构成了学校最为核心的、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但是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没有历史就不可能有传统,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文化的沉淀。所以,高职院校在重视直观、有形的校园环境建设和创建制度文化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职精神文化的培育,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步形成具有高职特征和鲜明学校个性的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顺应时代潮流,理顺内部关系,激发群体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必须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才能不断形成具有超前意义的现代管理观念,构建符合高职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培育体现高职精神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注释]

①严雪怡.高职院校经营的内涵与策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②王建民.战略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95.

③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690822.html.

[参考文献]

[1]储朝晖.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

[2]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3]黄永隆.试论职业院校自我发展的战略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3).

[4]郑荷芬.浅议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5]吴松.创新制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http://www.daxuewenhua. eom.cn/newshtml/155.jsp,2005-03一08.

[6]楚江亭.论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特色形成[J].教育与职业,2船5,(5).

[7]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8]许晓明.导致企业“短寿”的四大战略管理陷阱[J].上海管理科学,2004,(6).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