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管理理念、人员素质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要体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学的办学目标定位是基础,确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重视。各级各类高校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都把狠抓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更多的学校则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基于学校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内涵 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专门管理活动是从19世纪末的工业生产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它标志着质量管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不同以往的质量管理方法(如产品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之处在于它的全面性。全面性、全程性和全员性,即“三全”原则或特性为成全面质量管理的突出特征。 高职院校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必须在新的管理观下体现“三全一多”的管理思想。图1显示了“三全”原则的完整和互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一个组织质量改进和提高的可持续性。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市场调研→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宣传→招生→在校教育→毕业考核→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①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调研开始。设什么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办什么样的专业为社会所欢迎并有益于形成特色,均要通过市场调研的结果来确定,它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又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造,以拓展专业面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从管理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教育质量不仅包括教学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合作、实训等。高职院校进行全方位管理就是要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因此,全方位指的是整个高职院校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教学基本建设到教学工作评价,从管理队伍建设到管理组织及制度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所进行的质量管理。教育管理者历来提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是这个含义,但“三育人”往往成为口号,成为彼此分离的三张皮,没有形成协调的有效机制,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通过协调人的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可以有效改善彼此分离的现状。 “全员性”指的是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质量第一,人人有责”。全员参与就是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普通大专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更应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之本,而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 (二)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解决高职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 目前高职教育基本停留在传统和经验的管理水平上,缺乏过程和目标的集合管理;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资金捉襟见肘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强调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它是解决高职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 目前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基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即以传统的评估方式为主,重点评价学校的就业率、升学率、企业的反馈信息等。另一种是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实行监控,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仅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无助于师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方面问题的解决,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建立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施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把教学管理活动要素有机地连接起来,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 (一)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形成的基础 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3层内容:一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在理论和技术上有较高的“含金量”,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二是实用型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岗位和职业第一线,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按需办学和按需施教。三是技术型教育。这里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强调懂技术,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二层强调技术的应用,承担的任务是如何去做和用。 (二)确立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形成的核心 1.培养规格应具有“实用性” 高职院校强调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规格:一是能力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适应业务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还应具备多项、多样实际社会能力,包括:外语、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能力;承受失败、挫折和压力的心理能力;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二是通才要求。培养的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能力,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拓展知识能力结构,成为通才型人才。三是国际化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国内市场环境,而且能适应国际市场环境。 2.专业设置应具有“针对性”与“宽口径” 专业设置要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相衔接,按需设置,以实现高职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在“有针对性”设置专业时,还应保持专业的“宽口径”,以适应新职业不断派生、人才流动频率加快的需求。 3.课程设置应具有“高职性”与“强基础” 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能力应用、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精选、设计课程内容。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有课程都要打破学科的束缚,按照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的狭隘”,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 4.教材建设应具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