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从交易费用角度看城乡市场制度的演变

本文所指的市场制度主要是特指坐商式的商品销售的市场制度安排。由于在国内理论界还没有对不同类型市场制度进行明确的分类,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出一个演变历程。

历史追述到地处计划经济边缘地带的温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开始在永嘉等地出现了属于地下经济性质的“马路市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一般专业市场。在同一时期,全国各大商业城市也纷纷发展了现代商业组织——国有大型商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的许多城市又大量涌现了仓储式专业市场。也是在同一阶段,销售面积大、品种丰富、价格低廉的大型超市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而国有大型的商场也渐渐在竞争中丧失了优势。需要补充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同类型市场制度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关系,更多的是互补的关系,从而它们之间更多表现出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在各自的领域下同时存在共同发展的情况,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专业市场和国有大型商场的互补关系也正是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了简单明确的表示这一历程,见图1所示。

分析方法和假定条件

从发展一种新的市场制度中获取收益,还是要从供求关系分析来探讨决定每一种决定演变的经济价值的因素。而笔者的分析就是要将这一供求分析方法置于均衡框架中。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假定是:当这些市场制度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服务所显示的报酬率相等时,关于这些市场制度的相关经济水平就达到均衡。另外,假定当每一物品在一段时期内都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时,一个经济就能产生追加的收入流。如果这些假定成立,就不会产生非均衡。笔者正是把市场制度视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供给者,必然要对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因此,对那些能影响收益和成本的相互关系的参数进行分析,这对于本文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假定收益一定,是一个外生变量。这个假定是为了剔除收益这一因素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市场制度演变的影响,从而本文更加深入地从成本(具体的是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不同市场制度的演变。

关于交易费用的权威定义,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交易费用(或称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了交易费用。他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的定义这么宽广很有必要,因为各种类型的成本经常无法区分。”由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不同类型市场制度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

根据产权理论,在现存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约束下,在资源稀缺和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解决问题的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竞争将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替代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为此,人类在不断地为降低交易费用而努力着。

下文结合图1,以时间为纵轴(重点研究两个时间节点),分别以两条主线,分析交易成本这一关键变量对上述几种市场制度演变的影响逐步地讨论研究。

(一)第一条主线:农村市场制度演变

这条主线实现了从马路市场到专业市场的演变过程。下文先从马路市场分析。所谓马路市场就是指在马路或公路的沿线两旁所开的一些店面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形成的某种市场。浙江的温州、义乌、路桥等地都曾出现这种马路市场。但是,在第一个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马路市场是属于地下经济的黑市场,政府采用了“禁、堵、赶”的政策。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末期,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马路市场由地下转为地上,政府也由禁止改成引导。而“马路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就是销售者向各管理部门缴纳的各种费、税和房租等。对于“马路市场”销售商品来说, 税率较低, 而且其规模小也多为定额税率, 同时商品销售者的房租相对固定,因此交易成本就是向管理部门缴纳的各种管理费用。但是,作为城市卫生清理对象“马路市场”被政府视为城市卫生的“顽症”,逐步提高各种管理费用。

马路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多为生活必需品或日用品, 在我国, 目前这类商品因为市场上有较多的替代品的存在,所以它们的需求弹性较小。而由于这些商品的生产成本很低, 供给需求的潜力大, 因而供给弹性较大。如图2所示,未存在交易成本的初始情况下, 供给曲线S1与需求曲线D平衡时决定的价格P1(图中A点对应的价格), 就是这些商品的市场价格。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供给成本加大, 使得供给曲线由S1向左移动到S2,导致均衡价格上升,由P1升至P2(图中B点对应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降低了消费需求(Q1下降到Q2); 对于销售者来讲, 虽然交易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可是因销售数量减少引起收益降低〔AOCE的面积<BODF的面积〕,会导致销售者以次充优或最终会使销售者退出市场。高交易成本的存在扭曲了市场价格, 使市场价格机制失灵, 导致乱抬物价、以次充优现象的大量出现, 而且不规范的交易成本(如罚款的随意性) 使管理部门管理效果直接减弱, 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结构变迁明显加速。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在具有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潜在冲动的浙江的一些地方,一场涉及流通领域的大变革开始展开,也可以看成是竞争将使由交易成本低的专业市场替代原来交易成本高的马路市场。

作为共享式销售网络的专业市场,是一种以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较强互补性和互替性的商品的场所,是一种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通过专业市场推销产品的企业可以共同分享专业市场的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巨大和辐射面广所形成的营销规模经济优势。它可以节约信息搜寻的成本,比分散的交易更容易低成本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它也能够降低由于机会主义带来的交易成本。专业市场这种坐商式的市场制度,使得以前买卖双方的一次性博弈转化成多次博弈甚至可以近似看成是无限次博弈,构成了纳什均衡。由于卖方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甄别机制和信用保障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选择问题,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将某一类或者若干类相关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商品销售者和商品需求者集中在一起,增强辐射功能,扩展和丰富交易网络的外延和内涵,这就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交易半径,形成规模效应的交易群。在这一群体中,买卖双方交易时谈判成本比原先的马路市场的单个交易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最后对于政府来说,由于实施的是统一的管理,对交易的控制也更加自由化,从而销售方因此而承担的管理费用较之马路市场是稳定的、便利的。

(二)第二条主线:城市市场制度演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是一种短缺经济,城市商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我国的城市零售商业的模式是非常单一的, 可以说只有国有大型商场一种。这种单一化的零售模式再加上消费品长期短缺, 使大型商场多年一枝独秀, 这种一枝独秀的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到高潮。这种特定的零售业高潮, 一方面刺激大商场的过度发展, 另一方面也促使那些新的零售业态的形成和壮大,如超市、仓储式专业市场等。这些新的零售业态既符合商业发展的规律,又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特色, 改变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爱好,使之成为这些新业态的稳定顾客。相反,大商场由于特色不明显,经营成本高,逐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鉴于大型超市和仓储式专业市场经营方式的某些相似性,笔者将以超市为代表,从构成这三种市场制度的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采购成本、物流成本、营业成本、销售成本的角度)比较分析国有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的交易成本。

采购成本:主要包括零售企业搜寻合适的供应商的成本;与供应商或消费者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确立一个合适的价格成交的讨价还价成本;签定合同的签约成本和监督履行合同的履约成本。大型商场根据销售商品的不同分类的部门分别由业务员进行采购,商场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表现在业务员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相当一些大型商场因为体制的原因,难以建立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经营者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往往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以损害公司的利益,这便给商场带来高昂的采购成本。大型超市有专门的配送中心,将各个分店与供应商的业务关系转变成配送中心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提高了一次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次数,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商场销售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了少数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采购的数量较少。大型超市由于具有多家分店,销售的产品也主要是以中低档为主,销售数量较大,因而由配送中心统一向供应商采购,可以获得价格上的折扣,使得一次的交易数量增多和交易的总次数减少,还可以降低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

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商品在购买之后销售以前,零售商要承担的库存成本(主要包括货物资金的利息付出、仓库的占用等消耗的成本) ;零售商从采购到库存、配送过程的运输成本。商场的采购是使用了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缺乏及时的库存监控系统,库存的周转率难以保证,还有些人为的原因加大了库存成本。而大型超市一般是所有分店都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库存的周转率,降低库存的成本,有的直接和供应商联系甚至实现了零库存。再者正如前面分析的大型超市一次大量的采购量,使得在科学的、合理的运输配送安排下,能够实现运输成本的最小化。这正是商场所缺少的。

营业成本:指的是零售商营业所要消耗的成本。如店面布置费用、水电费、员工工资、店面租金等费用。大型商场经营方式大都采用营业面积大, 以柜台售货方式为主的传统单店经营方式;因装修豪华承担大量的设计成本和布置成本。这就导致大型商场有着高昂的营业成本。而大型的超市采用了标准化的店面布置,设计成本分摊到各个分店的经营成本中;由于采用消费者自选式的购买方式,所需的员工较之商场大大减少,节约了大量的工资支出。

销售成本:指的是销售的过程中要承担的成本。包括一般销售和促销时的费用,如广告费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当一部分大型商场都采取降价销售、有奖销售、打折、优惠等低价竞销方法, 努力保持扩大市场份额。事实上低价竞销是一种低级的竞争方式,是一种短期行为。采取低价竞销,只会造成购买力提前转移, 一方面导致众多商场在保本边缘上经营,另一方面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降低商场利润过高, 进而影响正常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也就使得销售成本可能大于销售利润。但是,超市销售的商品较多是必需品,同时打折的商品也是以必需品为主需求弹性较小,由促销带来的销售量增加,超市的收益反而是增加的,也在消费者的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影响,促销成本大大的小于促销带来的收益。

我国的大型百货商场从建国初开始, 直到上世纪90年代, 持续保持了40多年“只赚不赔”的神话。进入90年代后, 大型商场的神话不仅被大型超市、仓储式专业市场等打破, 而且陷入了极为严重的经营和发展困境。事实证明了:从交易成本看,大型超市是比国有大型商场更有效率的市场制度。

结论

本文以时间为纵轴(重点研究两个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世纪90年代),分别以农村、城市两条主线,分析交易成本这一关键变量对几种市场制度演变的影响逐步地讨论研究。从而不仅从理论上、也从历史上得出结论:竞争将使交易费用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替代交易费用高、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

本文只是对市场制度问题的初步的、历史性的研究,从整体上给出了一个分析的框架,今后还要对具体的市场制度以及将来更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制度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勇军,袁亚春.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