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制作标准机读目录数据,以此达到社会性的数据资源共享。随着信息产业的日益发展,图书馆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数据库 管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和图书、情报资料中心,面临着强烈冲击,加快自动化建设,实现文献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摆在图书馆情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国家教育部多次提出要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一、目前高校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宏观调控
数据库大多为自建自用,缺乏统一规划。例如各馆在馆藏书目回溯建库中,大多数工作是重复性劳动,特别是中文图书,重复几十、几百条记录并不稀奇,将来如果联网,建成书目查询中心,这些重复的数据在书目中只需用一条,其它记录在查重后均被取消,只保留一个馆藏代码与之相连。因此不能不说是资源建设的浪费。有些专题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因缺乏规划而半途而废,或建成后因没有后续资金等原因,缺少对数据的更新维护,使数据库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另外,各高校数据库建库选取软件多种多样,缺乏统一性,有从厂商购买的,也有自行开发研制的,为数据交换及以后的并库工作带来不便。虽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对高校数据库建设的宏观调控及标准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影响力及实际工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书目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数据库规模小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发展虽然很快,但自建的多为馆藏书目数据库(如馆藏中、西文书目、期刊题录),且规模小,一般在几万条到二、三十万条之间。我们应该看到,馆藏书目数据库是现代图书馆最基础的数据库形式。在国外,一次信息数据库占绝大多数,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绝大部分是二次信息,全文、数值数据库不超过30%(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部分高校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图形图像数据库更是微乎其微。
3、向社会开放不够,影响力小,利用率低,产业性差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向社会开放不够,如许多数据库只为本单位或本系统服务,只有在校园网或图书馆检索里才能检索到;就是上网数据库也只能在CERNET网上才能检索到,社会用户查找起来很困难,如果用户用搜狐、中文Yahoo、常青藤搜索引擎、中国导航等常用搜索工具去网上查询,除北大的法律信息网等少数几个数据库外很难查询到其它高校的数据库。
4、数据质量较好,自建专题数据库初具规模
由于高校系统对数据选取原则、著录格式、标引规则及通讯格式等有较为规范的说明并注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得高校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质量较高,数据较为规范,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馆或重点大学的图书馆。文献著录标准一般采用MARC格式,机读目录格式采用《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许多图书馆都达到三级著录,为数据交换和文献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目标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大而全”的传统藏书思想,要根据本馆的特点,按标准格式,有计划地建立起自己优质的数据库、专题资料库、地方文献库。逐渐搜集积累,为形成地区性、全国性资源共享的局面打下一定的基础。积极开发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加强虚拟图书馆建设,以此来不断延伸自己的馆藏。例如: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网络版)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我国正式出版的核心和专业期刊3500种。高校图书馆至全国文献数据库建设较为薄弱,所以应该大力加强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这个问题应该由大型标准化数据中心解决,它有多个图书馆组成,它将各馆书目按MARC格式统一著录。在网络上,某一个馆输入某一文献信息,其他成员馆均可利用数据库中的文献来进行工作。数据是网络化的运行实体,没有数据库的支持,网络化只是一个空架。
书目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具体的录制方法有套录和自建。套录即引进外来的标准数据进行转换和存取。套录法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数据完整、可靠性强,但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设速度。因此,相当一部分书目数据库需自建。而自建书目数据库需加强书目数据库的质量控制:(1)著录格式的标准化,(2)著录数据的完整性,(3)著录数据的标准化。在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应加强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录入,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总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任务艰巨费时费力的过程,只有抓住机遇,多方协作,勇于探索,才能获得成功。提高馆员素质,确保书目数据的质量。书目数据是由馆员应用一定的软件,在一定的设备上,依据某种规范编制而成的。文献的著录、标引、录入都需要馆员来完成,软件的设计、设备的使用,都需要馆员来进行。只有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馆员的素质,才能保证书目数据的质量。在实际上机操作前,对馆员进行电脑操作、软件使用及有关机读目录著录和主题标引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为了确保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安排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及图书馆情报知识的馆员承担起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数据安全保障任务,随时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书目数据录入电脑后,馆里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互相校对,从而将可能发生的错误减至最低。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为用户利用信息设置了障碍。高校图书馆应在构建数据时,对分散、隐含的原始文献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和提取,把各种信息从隐含到明显,从原始到再生,从繁复到精华。对一般学习的用户,如学生,可采用选录或整体性的信息加工,对其内容可以进行高宽概括或提炼,用来扩大知识视野,帮助其快捷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对于科研人员,则应采用精细的信息加工,来满足其学术研究的需求,保持其信息的完整性、客观性和独立性,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律来选定文献信息,使之有较好的学术性、权威性、参考性,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途径
数据库是发展网络的基础,而网络则是发展大型、适用数据库的必要条件。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强、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制作标准机读目录数据,以此达到社会性的数据资源共享。我们要本着“合作健康、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采用国家的、国际的标准和规范积极建设新的整体的数据库。在图书馆系统更新时,要考虑数据的可继承性,避免数据的浪费和重复建设,要实现新老系统的数据转换(包括书目数据、馆藏数据、读者数据、读者和流通信息数据库等)。
数据的标准化程度是指各馆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生成的数据与标准的MARC格式相符的程度如何。MARC(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是我国通用的书、刊及音像资料等著录的标准格式。它所提示的信息量比传统的长卡式目录更加丰富、准确,其标准和完整性是衡量数据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图书馆在进行馆藏回溯建库时,必须严格地遵循标准的著录格式,以便在资源共享、网络化服务时,各馆的数据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在建设机读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过程中,必须遵循有关标准。包括多种文献格式的描述标准,元数据的定义标准,各种代码、表示符的定义标准,各种文献类型描述标准以及系统实施过程中的软件接口标准、层定义标准等。尽量避免国内早期开展自动化所出现的不依规范和标准而盲目建立“简易格式”库和非标准书目数据库的浪费现象。书目信息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着诸多子项目,而每个子项目都是对整体工程产生直接的影响。书目数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著录的标准化。除著录标准化外还应加速检索技术、文献传递方式、方法及硬件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化,以求信息和系统能够良好地相互兼容、相互认识和相互传递。
参考文献:
1、袁越兴.网络文献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数据库体系建设.图书情报工作,2000(3)
2、路一,刘启茂.面向21世纪推动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