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发达国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培养模式 中外比较 问题 趋势
一、发达国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1、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在思考经济类专业为新的世纪培养什么样类型的经济学人才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委员会主席阿达利先生在《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的报告中提出了法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思路,即“为法国迎接21世纪的挑战”。他认为,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已不是培养国家经济管理人员,而是服务于大学生,因为管理人员已经不是工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不论大学生的社会出身如何,都要给与他们每个人获得自身发展、准备未来职业和深入学习的全部机遇”。
英国1996年成立了以政府教育顾问为首的高等教育考察委员会,以期针对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拟定出更合适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方针,将英国经济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报告特别为英国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目标作了诠释,它认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就是要“激励每个人,使他们能够终身发挥其最大潜能,在经济学学识方面不断进取,对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并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学习者创造条件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和增强素质,以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他们的力量,为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经济需要服务。”
美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经济类专业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以培养广泛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目的。施教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和适应能力。
2、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
(1)注重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和加速发展促使高校学科改革呈现出高度的综合化的态势,现有的依托狭窄专业教学的高等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不适应各门学科协同合作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实际需要。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应该致力于既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以社会文明建设需要为依托的,又要使学生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还要使学生增进对自然知识的了解,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渐成为国外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特点。
(2)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弹性大。封闭和僵化和课程体系显然是难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各国高校先后建立了开放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内容,并尽量使其弹性化。197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议”的咨询报告对大学课程设置标准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应宜粗不宜细,二是应以定性规定为主。其目的就在于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美国高等院校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集中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以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实验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基础性阶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分析方法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美国高校的实验室都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们常常有机会自己去预备实验,并且还可以随意去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教师们也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做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和结论,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远离课本的理论和结果。
3、培养方式和教学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注重思维教育。与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经济专业教育发达国家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平等的启发式教学,这一点对实践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教学尤其重要。
(2)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实践。这种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采用相似的组织结构、人员关系与时间,运用同样的资源约束、竞争压力、数据和信息,以训练学生的战略观点、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企业所面临的复杂信息流和市场环境进行模拟,并做出相应营销决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英国等大学,经济类专业几乎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课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无疑,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更易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大力推行创造性教学。与我国课堂教学不同,国外经济类专业采用创造性教学,以压缩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为显著特征。国外经济类专业的授课常常是每天仅一节的一个小时专题演讲课。一方面,由于时间短,教师必须提高上课效率,在极短时间内集中介绍学术观点,以便让学生讨论;另一方面,由于授课效率提高,教师还可以用其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辅导课、讨论会、独立研究以及小组研究等方式。
4、发展趋势
(1)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促使高等教育全方位开放和全球性教育资源共享,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和需求程度,将大大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加深刻的丰富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外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2)信息技术与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联系越来越密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上通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被迅速应用到社会经济与工商业实践中,这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加强财经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3)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呈现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高度综合化,学科综合化的趋向加剧,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出现了专业复合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复合型财经专业大量涌现。专业的复合化既有传统经济类学科内部专业之间的整合,也有传统经济类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复合,如经济类专业与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复合。
(4)数理方法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不断成熟、完善与发展,数理方法在财经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与深入,经济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将更离不开数学。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用数学方法将工商业务特别是经济学理论模型化已经成为主流,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数量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二、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偏窄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但是很少关注、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各高校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不仅基本相同,而且长期不变,与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不协调,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逐渐错位。这种错位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需求不再拘泥于某狭窄的专业范畴,经济类本科生就业更多面向公司、企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
2、缺乏个性化培养
不少高校制订经济类专业培养计划时,将重点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分析和切实研究,片面地理解和依照教育部“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的原则,制定本校经济类专业培养计划。因而,从总体上看,各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方向大致相同,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人才培养缺少个性化,没有层次性。
3、教学方法古板僵化
中美两国经济类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美国教育是“Pull System”,学生因自身需要知识而主动学习,而中国教育是一个“Push System”,学生因为老师们说这些知识对自己会有用而被动接受。这种差异性尤其体现在美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
4、配套设施建设与本科生扩招不同步
自1999年,中国本科开始扩招,但是高校教学的相关配套设施,如教室、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教师资源等已远远不能与学生人数相适应。一般院校,特别是地方性一般院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招生规模扩张,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层次较低、知识更新缓慢、学术带头人匮乏、骨干队伍不稳以及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特别是1999年以后,连续大规模扩招造成一般院校的生师比已经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7∶1的“警戒线”,有的甚至高达二十几比一。
三、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发展趋势
1、高质量的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很多重点大学都深入研究经济类本科教育的素质教育问题,引导教师学生们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内容。
2、多层次的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
在培养目标上,虽然各大学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但是各大学依据学校特点和就业市场细分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类本科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类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此类人才紧缺的局面。大学是否能找准人才目标市场,培养人才的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和办学院系的声誉,关系到未来的发展。依据学校特点、学科优势、所在区域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确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各大学经济类本科教育的共识。
3、宽口径的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类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经济学科下分两个一级学科和若干二级学科,各本科专业有自己的特点,但在基础理论和研究领域上有共同之处和相互交叉。一些经济学科较强的重点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为不同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开设相同的必修课,同时允许不同专业的学生互选课程作为选修课。启发式教育是经济类本科教育的另一个主要趋势。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言和知识的组织综合能力都很有好处。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有一定创造力、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该是组织者,启发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对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启示
1、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培养新模式
一是要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少而精,要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引进课堂,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教学内容要突出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也包括人文科学基础;既包括本专业学科基础,也包括相邻专业学科基础,经济与管理就是懂得企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二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就专业中的某些难题进行创新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让学生真题真做,同时搞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2、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突出特色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当体现特色,重点大学要突出理论特色,一般院校要突出应用性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基础性经济类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准备,加大数理课程和计量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在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氛围
一要突出个性。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代替学生得出现成的结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突出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三要突出探索性。为学生积极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启发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在亲身体验中,探求科学的结论,养成探索的精神。四是突出开放性。引入国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广大师生开放,使教育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从校外选聘教授,使大学能不断吸入新鲜学术空气,促进各学术流派的交流,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始终充满勃勃生机。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各方面水平。要通过教学、科研、实习、技术开发等形式,培养造就创造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