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摘 要:本文就新时期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的关系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职业教育要树立三种教育观点,从而探索出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现代农民的有效路子。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代农民 教育观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农民”这个概念新的内涵。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一支能够胜任建设现代农业的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队伍,我国就很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为了这个根本转变,在客观上就要求职业教育把培养称职合格的新型农民,作为担负起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来抓。

一、现代农业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

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科技投入为主,生产工具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投入产品科技含量高(例如,良种、全价配合饲料等)。农民需要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否则,他们就不会操作农业机械,也难知道种什么品种,如何种;施什么肥,施多少,何时施;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等等。换言之,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批“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市场的经营管理。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把那些只适应于经营传统农业的传统农民,培育成适应于经营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是职业教育担负起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型农民必须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怎样培育这样的职业化农民,那就是“教育”和“培训”。不过,“教育”应该包括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针对整个农民群体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教育是专业知识教育,是针对农民中的不同群体的(例如,针对种玉米的、针对种植西瓜的、针对栽培蔬菜的、针对饲养生猪的,等等),其目的是为了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农民。至于培训,主要是专业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在如何开展教育和培训的操作层面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当首推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农民。但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若各地能将有限的公益性经费用在“刀刃上”,把传统农民培育成称职合格的新型农民,则是对我国的农业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上去了,一批批称职合格的现代新农民则指日可待。

二、培养现代农民离不开职业教育

高科技要转化为产品,必须依托技术工人高超的工艺和技能,没有技术工人体能、智能的付出,再多的管理人才和设计图纸也只是“纸上谈兵”。

从初中、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适龄青年,他们既没有学会祖辈务农致富的本领,也缺乏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要把他们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只有依靠职业教育。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存在着只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唯学历教育至上”、“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思想在社会上相当普遍。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专业不对口,理论多、技能差,毕业就面临着失业,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技术岗位高薪也找不到人来做,社会上出现了钳工身价超过了硕士生、技校生比大学生好就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就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就需要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笔者所在的桑植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县,全县45万人口,农民人口占总人数的94%。当前,我县农民存在综合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术知识偏低,技能较差的特点,要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就离不开职业教育。据统计,桑植县每年有近9000名初中毕业生,考入高中的有3500多人,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近千人。这样每年就有近5000名因无法接受普通教育而从初中、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适龄青年,他们既没有学会祖辈务农致富的本领,也缺乏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要把他们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只有依靠职业教育。

前不久,人事部发表的人才报告称:目前我国四类人才奇缺,其中受过职业教育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需求量最大。承受着我国高新技术和一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办企业对技工的需求量很大,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过剩,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紧缺的现象。事实上,高科技要转变化为产品,必须依托技术工人高超的工艺和技能,没有技术工人体能、智能的付出,再多的管理人才和设施图纸也只是“纸上谈兵”。

三、目前农民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职业教育的距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民就是能够胜任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时代重任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传统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例如,犁、锄、镰),投入品的科技含量低(例如,传统的种子、传统的肥料、简单的混合饲料等),农民不需要有多少专业知识和技术就可以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科技含量低和生产者又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致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也难提高。

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实用技术,缺少必要的致富技能。大部分人文化程度偏低,增收致富的能力和素质较弱。据我对部分乡镇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统计,农村劳动力中37%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这种情况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应成为各级政府加强“三农”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民的素质增强了,科技文化水平提高了,增收才有保障,致富才有基础,生活才能提高,农业才能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推进,社会才能稳定。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我县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规划,提出了“做强做大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全县的18到45岁的农民培训一遍,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此,我县建立完善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形成了就业安置网络,建立了以北京、广东、上海、长株潭为中心的四大就业基地,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就业带动战略的实施,打破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打通了出口,拉动了入口,带动了职业学校内部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时期职业教育应树立的三种观念

(一)树立大农民教育观。目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的概念和内涵均发生了变化。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概念,而是“农、工、贸”结合,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概念;农村这个概念也不是专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人们聚居地,而是人们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质交换市场。因此,农民教育就应根据已经变化的新形势,树立大农民教育观,适应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农民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修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走多层次、多类别、多规模办学的路子。

(二)树立现代农民教育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现代农民”这个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农民”除须具有一个农村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知识,即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基本应该达到初中文化水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劳动者素质不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在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帮困工作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从过去以经济扶贫为主而忽略知识技能扶贫的方式,改为知识技能扶贫和经济扶贫并重的方式上来。二是有道德,知荣明耻,有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那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传统道德文化、伦理精神、自然生态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生活在社会大变动的农民开始陷入深刻的精神、伦理道德、生态观念上的矛盾冲突当中。致使出现部分村寨吸毒、赌博、偷盗、封建迷信等现象沉滓泛起;有些地方为了眼前经济利益,不顾及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此,要引导农村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快建立既承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道德体系。三是有技能,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如机械、加工、修理、电焊、电工、家政等。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类。农民只有熟练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才能适应企业用工的需求,把握住就业的机会。四是懂经营,会管理。以桑植县为例,桑植现有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家,这些企业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企业主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由于懂得市场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经营理念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得以把企业由小做大,从弱做强。五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有新思想、新观点,敢闯敢干,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各地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围绕“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战略实施产业品牌建设,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这正是企业决策者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结果。六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产业性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很大的约束和风险。这就要求农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认识和沉着应对农业经济中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三)树立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教育观。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民教育必须面向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源不仅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服务,同时要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村经济。在办学上要把知识经济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理念和知识创新意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教材编写要及时充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等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体现当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富有地方特色,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培养人才上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让培育起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直接服务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