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国内外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施行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我国高校正在实行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年制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获取所学知识,而学分制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这对于重点院校和多学科性高校来讲,就能够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经结合,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分制执行的是背景性教学计划,有很大灵活性,能兼顾学生的知识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科,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实行学分制后,学生自主选课,自由选择上课教师,竞争就不可避免。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责任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将产生很大的冲击,所开设课程无人问津。同时,竞争机制激发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学生从自身出发,合理安排修课计划,顺利地完成学业。
二、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对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学校的现行知识结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就业管理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知识结构的冲击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选课。学年制条件下每学期所修课程固定,而学分制则要求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能开设出门类新颖、高水平的课程有限,选修课程总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对学生管理的冲击
全面实行学分制后,班级观念淡化,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由教室转到了宿舍,学生的活动模式也由集体转为分散。自然班级的界限打破,不利于班级管理。如何做好学分制下学生的管理成了高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对后勤保障的冲击
学分制要求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给学生较多的选择,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教室及实验室资源、图书资源等需求与学年制相比要更多一些;加上近年来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学校资源普遍难以满足推行学分制的教学需要。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施对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四)对就业管理的冲击
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人员指标与毕业生数量之间的双向不稳定性对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择业往往依靠一段时期的招聘会等渠道进行,这与学年学分制下学生毕业与就业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存在较大的矛盾。
三、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分制的施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重偏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
各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公共课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高职称教师比重、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重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良好以上标准;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可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科梯队基本形成“金字塔”状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措施有:一是建立师资管理的良性进行机制,完善“制度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等各项规章制度,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以及选留本院系培养的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采取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方式,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四是建立与名牌院校(系)、重点院校(系)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前往进行重点课程进修,定期聘请校外专家来系作学术指导。五是实行以老带新、以高带低的政策,使青年教师、低职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每年高一级职称教师至少指导一名低一级职称的教师,制定详细考评标准。以职称(务)评审,收入分配为杠杆,促使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二)加强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学分制的实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加大。为了保证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行学分制使用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新的专业要求,管理人员要熟悉教务管理系统,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如教务处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培养一批业务精专业强富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其基本措施如下:
一是教育管理理论的培训。实行培训上岗证制度,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富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掌握先进教育管理方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
二是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训。学分制实施后,要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收集了解分析各种教学信息,及时作出科学判断,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是服务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学分制实施后,教学管理任务繁重,管理难度加大,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真正把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1、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为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对所有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并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津贴、评奖、评优、晋升职称等利益适当挂钩。
评价采用学生评价、同行教师和督察小组无记名填写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评价表由学校统一印制,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材版别等方面,每方面分解为若干指标。实行百分制记分,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优(90分),良(80分——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59分以下)。
建立评教结果反馈机制。学校教学组织部门及时将评教结果通报教师所在院系,以评促改,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不断充实教育基本理论,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课堂考勤制度
学分制实施后,学生自主选课,选修课程增多,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要加强课堂考勤。教师可以采用上课随机提问、点名签到等方式来提高出勤率。
学生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事假病假都要填写请假条,辅导员签字,方可有效,三天以上报学院及其校教务管理部门备案,建立学生个人出勤档案。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加强管理,互相监督,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学分制管理体制,师生之间交流减少,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科研和就业等方面都需要一位学术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的导师指导,我国高校就要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包括考勤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成立多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如一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由教务处领导和资深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成校级督察组,对各学院的导师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同时组建院级或系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即为二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由院长、系主任和资深教授专家组成,对学院的导师组工作进行督导。另外,也可以成立由关工委的老教授、干部组成的督察组,对全校导师组工作进行督导。督察组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情况,走访学生,了解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优秀的导师和失职的导师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教师年终业绩的考评,加大年度考核的公正性。
制定导师考核指标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导学、导向、导心”。在“德”方面,考核导师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在“能”方面,考核导师本身是否发表专业论文;在“勤”方面,考核导师是否经常主动与自己的学生进行联系,进行专业等方面的个性化交流;在“绩”方面,考核导师所带学生心里健康状态、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获奖情况。
本着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准确性与公正性,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如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互评以及督察组评价等。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合理评价导师工作情况和绩效。
对导师工作的考评,要激励与约束并重。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召集学生和导师组成员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和学生及导师组对每位导师工作的评价,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每学年考核一次。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继续聘用,对于学生反应差或工作能力一般,不负责任的导师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的处分,奖惩并重,达到高校实行本科生制的预期效果。激励机制,可以选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酬金制。将导师工作计入工作量,指导一个学生折算一定的课时,实行有酬劳动,利于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导师制建设,从而利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二是晋升职称优先制。导师工作成效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对于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可以提前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对于无责任心、工作能力差、无工作成效的导师坚决解聘,甚至推迟一年评聘高一级职称。
(五)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高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校内外信息交流的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及网上资源可以缓解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资源的不足的压力。网络工具可以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数据库、图书馆连结起来.形成虚拟的图书馆、教学资料数据库供学生选用。网络教学可以是实时教学,即教师、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及要求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自行下载自学。学生还可以E-mail、QQ、BBS论坛/聊天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提交作业,反馈信息。同时,不同学校的网络课程还能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弥补当前高等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利用网络教学,教师上网辅导的时间以及学生上网学习的人数不再受限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课程实践教学顺利完成。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系统开发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意识。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设备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一些教辅部门每学期开学前,要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一次检修和维护,以保障新学期正常的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2]周立春. 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陈建中、郇良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之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4]白红云. 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的几点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1).
[5]刘理 邓晓东.论创新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02(4)
[6] 蔡文伯.当前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再度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