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观念与行为的一点见解

摘 要:中国的大学生本身就是干部的后备力量,所以我们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就是培养干部的;今天在市场经济中,我们的观念并没有转变;结果我们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艰难。本文对这个观念提出了定位,并就保证这种观念更新的行为也进行了探索;为保证我们的大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们大学必须同步推动三个“一体化”的教育改革。本文对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一体化、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一体化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一体化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 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 学历教育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首先表现出教育观念的不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居然也开始面临失业问题,“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并且这种现象日趋增多。虽然这里面有我国实际的生产力发展问题,但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法却是主要原因;尤其是我国大学教育高峰期的到来,学校依然是只管培训而不管就业;为应付我国对学校就业指标的考核,竟然弄虚作假成了高效取得效应的手段;所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实际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不适应的体现与结果。

1、大学教育主体与就业脱节

我国大学生取消毕业分配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的制度,这本是适应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但因为我们社会生产力资源竞争的不平等,从而出现谁拥有资源谁就是就业的优胜者;把教育的本质从竞争中剔除了。中国现在表面上是大学生们自由选择就业,实际是每一个大学生背后依托的关系在自主择业中起作用;结果我们教育的主体只有教育的权利,却没有承担择业的义务。由于大学教育不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适应能力,毕业就失业的社会成本直接由大学生独立承担;所以学校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力度不高。

2、大学生学的与实际工作技能不符

有一项调查表明,2002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者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大约为13.6%。有人说这些自愿性失业者宁愿放弃已有的工作机会,是为了寻求满意的工作;虽然有这种原因存在,但决不是大学生们的自己行为;而是社会强加的。一是有很多大学生的家庭宁愿养学生,也不愿意使大学生改行;二是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与学校培养的不符,所以只有放弃自己的知识优势才能就业;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或是我们的教育不合理,决不是大学生的行为。

大学教育主体与就业脱节,实际造成学校只管自己的教条主义教育;结果培养的学生自然与实际技能不符,这不是学生自己的错;而是学校自己的观念造成的。所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有很多原因存在;但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距离

由于我们社会生产力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所以大学生就业并不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是以社会实际来安排的。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实际;要与实践相结合却不是新的话题。然而到今天,我们许多高校依然还在搞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或数字游戏;因为学校没有淘汰的危机感。我国现在的商学院普及到每个大学,却很少有商学院教材中有ISO9000等内容的;结果很多MBA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竟然要重新培训这些基础。学校本应多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却不适用。现在很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感叹:在校学业年年优异,参加工作却全面佰生;技术需要从头再学,基础不知如何应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学历竟然与职场脱节。

现在我们社会用人单位全部是干部过剩,所以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大学依然培养的是领导型人才,所以用人单位要我们的大学生有实际的本事时;他们全部只能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学的多是过时的本本上的东西,和现实距离遥远。用人单位和他们说拜拜,他们也没什么话可说。即使有些单位用了他们,那也不是看中了他们的本事,而是看中了他们的文凭,也有别有用心的利用。

不是只有我们强调教育服务于实践,国外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比如美国的商学院和工学院,全部有ISO9000标准的最新教材;而且课题依然是引领应用的前沿。而我们现在的大学中的商学院,有几个是懂ISO9000标准的博士导师;更没有一本ISO9000教材,你说这样的学生哪个单位会要。

观念决定行为,由于我们大学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高峰期;所以效益高涨使我们的观念不会更新,结果表现出的却是学生自己承担这个社会成本。到今天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并没有哪个学校检讨自己存在责任;而是学生自己的消化这个苦果。

目前我们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次性就业率,即每年七月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诚然能够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但是这一指标反映的只是大学生毕业时、而不是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换言之,具体到一个毕业时签约的大学生;他“毕业时签约”不等于毕业以后仍然在就业。有一项调查表明,2002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者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大约为13.6%。根据我们很多高校的规定,如果大学生不签约就不发毕业证书;所以很多大学生是为了证书而签约。而当证书到手后,他们宁愿失业而不愿意委曲求全;而有很多单位本身就是给大学生们签的假就业和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签约率并非真正的就业率;更不等于知识与能力的竞争,所以对大学生的学以致用恐怕是一个长期难以达到的目标。

我们看到,所有高校并没有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萧条;相反依然红火,如我们最普遍存在的商学院,却没有一家商学院有现代ISO9000等方面的教材;结果MBA培养出来了,到了单位竟然不能开展贯彻ISO9000的工作;你说这单位能要你去吗。而国外大学的ISO9000教材是不一样,因为他们是建立在本大学所依托的行业试点基础上自己编写的个性化教材;而我国社会上流行的ISO9000教材竟然是一个模式,这既是我国贯彻ISO9000形式主义的根源;也是我们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看不起的原因。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大多是多年不变的通用教材;这能培养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吗。

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虽然说与国家政策和配套改革不到位有关;但我们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距离应该是主要原因。

三、中国大学的教育措施探索

1、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一体化

时下经济界流行着一句话: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下的国际市场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才的培养不单是适应的需要,更是振兴的需要。然而我们同样看到:目前我们社会上的技能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而且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这既是严重阻滞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因,也是我们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因为它也是阻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省每年就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造成的技能性岗位空缺至少有30万个。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再就业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存在着新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岗位招工难的现象。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给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题:是否应该从教育本身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我们的大学生的确应该以学历教育为主,但这并不妨碍技能素质的提高;这不是我们学生的错,而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观念造成的;把与时代隔离的教材当成学历教育,而与时俱进的技术竟然认为是操作型人才。如国外的商学院培养的MBA,他们同样能够自己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这不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一体化,实际就是我们大学教育应该认识到技能也是一种学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一体化问题。

2、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一体化

目前我们强调的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虽有主课程与辅课程之分;并开设了专业实习课,但90%以上是以课堂讲授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实践课也仅局限于机房和实验室,绝大部分学生临毕业前才有1-3个月的社会实习;再加上我们的实习基地、实习指导、实习考核等等方面存在不足,很难使我们的大学生得到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模式上,所有的应用教育全部是滞后多年的标准教材;而且我们的应用教育大多也是采用课堂灌输型教育。这不仅使我们的应用教育与实际距离的拉大,更忽视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启发和要求。此外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应用教育的教材内容也都相当陈旧,依然是理论说教的内容多;案例启发内容少,考试有标准答案;死记硬背的多,需思考发挥的少;这样的应用教育误导的是学生,所以他们成了走向社会却依然茫然的人。

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一体化的问题是我们学校自己与社会隔绝,因为基础教育最容易;一套教材能管一辈子。而应用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有的到了几个月就要更新;这就是我们学校不愿意把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一体化的原因。

3、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

我国学校与社会脱节源于市场经济,因为利益的原因而不愿意结合。此外我们社会同样因为追求效益的原因,而不愿意从理论上进行加深;结果我们很多社会上岗位工作的熟练程度,竟然是由岗位人自己去创新的;这表面上是降低了知识成本低,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抑制了创新。我们见到很多单位因缺乏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员工们只是机械地知道本岗位的操作;不知其工作原理和其它相关岗位的技术,加上许多单位往往局限于内部组织培训工作;如师资、培训内容、培训基地、培训管理等,致使单位的培训工作常常是流于形式;新知识、新管理思想、新技术难以渗入,员工只是作为岗位的一部分;被动地接受,无学习积极性;无创新参与意识。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我们的学校更加与社会实践隔绝;结果学校与社会共同受损失。

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我们的社会更要与教育结合;才能共同推进创新。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不足,自然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而发展缓慢的社会生产力,更是制约高等教育的原因;这就是我对我国大学生培养观念更新的一点见解。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