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是人修炼个性、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自我意识 发展 策略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观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观察得不够。让这样的学生描述自己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我不知道我在同学中的地位如何”等等。
2、自我分析不科学,有一部分学生只总结自己的优点,忽略了缺点,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总结自己的缺点,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常见的说法是:“这件事情没做好,全怨他们几个,要是我自己做,肯定能成功。”“这件事情没做好,责任全在我,我没有能力。”
3、自我评价不恰当,突出表现为两个极端,即或者过高估计自己,或者过低评价自己。常见的答案有:“老师,这件事情别交给我,我什么都做不好。”“凭我的水平,干啥都没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策略
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会产生适度的自我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1、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有一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是让学生每天睡觉前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并回答几个问题:“我今天都做了什么事情?我是怎么表现的?同学们支持我的做法吗?”……经常坚持去做,学生就可以学会全面地观察自己。
2、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教育者可以就学生的某一具体表现给学生做分析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分析自己。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具体方法有:(1)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我评价。(2)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3)通过自己的活动成果和表现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体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尊感过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对独生子女的教养中,每一个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有了进步及时表扬,有了缺点不忍心批评,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没人可比。而到了人才岌岌的大学校园以后,自己原来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了,优越感没有了,不分析原因,又不愿意服输,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强好胜,甚至怨恨他人。
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经常遭遇挫折、容貌欠佳、智能相对落后、家长专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庭不完整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放弃追求,自怨、自怜、自卑。
3、体验不到成功。由于不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大学生给自己设定的抱负水平过高,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二)增强大学生自我体验程度的策略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善于进行自我检查。主要表现为在行动时,随心所欲,走一步算一步,最后能取得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不是按照计划去调整行为,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修改计划。
2、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准则没有内化为个人的品德,没有内在的行为准则,离开了外界的监督,就不能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
3、自我控制能力弱。主要表现为行为受他人和外界环境所左右,不能自觉发动应有的行为,不能主动控制不合时宜的行为。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措施
1、指导学生善于自我检查。行动之前要确立目标,并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行动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行动的进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但发现行动偏离了计划,要及时调整行动。
2、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自我监督。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社会道德准则、规范的实质,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德,确立个人内在的行为准则,以此来监督自己的行为。
3、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人的意志力关系密切,因此,教育者要指导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内心“道德法庭”的监督之下,自觉产生在当前情况下应该有的学习、助人、娱乐等行为,主动制止不正确的或在当前情况下不应该有的破坏公物、不讲卫生、大声喧哗、打闹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