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教育问题的思考

高校学生社团伴随着高校的产生而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高校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新阵地,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进去,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去占领它。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研究学生社团中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功能日显突出

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非正式团体,是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了锻炼、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结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形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遭遇挑战,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大。据调查显示,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社团,6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如北京大学有103个社团,清华大学有67个社团,人民大学有65个,北师大有50多个,湖北大学有55个[1]。由于班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变小,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1、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更为重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校教育的影响,是促使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出现了一些问题。统计资料表明:大学毕业生在头一年内不适应工作需求的占28.14%,第二年还不适应工作要求的占11.4%,第三年还有6.2%的学生不适应工作需求。[2]这种状况显然是社会化任务没有完成,遇到障碍的表现。而社团组织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因为高校的社团组织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班的组织系统,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触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在与他人、社会的接触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才干,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锻炼了自我,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加速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2、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

传统行政班级是以专业、年级为基础划分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和依赖专业班集体来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正面说理为主,它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你讲我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就是其通常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化。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空洞的说教、单向式灌输已失去其原有的功效。由于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中去,渗透到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我认为大学生社团应作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载体,理由如下:其一,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德育寓于社团文化之中,会使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现在全国高校中,已有2000多个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校级学生理论社团[3]。其中,北京高校已建有六十多个学生理论社团。[4]理论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其二,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突出渗透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象“两课”这样的“显著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外,还应注意“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渗透性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其他专业知识教育中,形成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高校的特点。利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强的特点,通过社团活动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通过社团活动得以释放,采取启发式的引导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克服原来单调枯燥的不足,学生更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二、目前学生社团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普遍实施,班级概念日益淡化,学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一些高校在进行党团工作进社团的尝试,但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同中央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相比,总体来说,目前学生社团思想教育还比较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

1、价值取向偏移

社团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先进性。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因高校社团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自发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使得社团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但现在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了忽视或者说实质上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表现为,其一,重视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忽视政治活动的目的性。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也充斥着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忽视了理论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严肃性。其二,文化品位不高。低俗文化有存在的空间。由于一些社团单纯追求扩大社团的影响面,把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变成了迎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甚至出现非个性化、非审美和非文明化的倾向,长此以往,流失了一批真正有思想、有追求的社团精英。“娱乐型、消遣型和商业型是当前社团文化的突出特点,但这不应该成为社团文化的主流,青年大学生所创造的社团文化应有别于其它类型的青年文化和社会文化,应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育人功能。”[5]

2、社团管理不够规范

首先,有的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混乱。许多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不完备,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或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科学、浮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等。有的学生社团经费管理比较混乱;有的社团干部选拔不够规范。其次,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也不够规范。如现在有些高校对社团的管理是靠经验,没有基本的管理制度。比如没有比较完善的成立审批、年度审核、活动申报等基本制度。社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关没有把好造成的。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程序较为简单,学校一般委托团委行使社团成立最终的审批权,学校党委的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只需要备案即可。学生发起成立社团是否必须具备社团章程、发起人名单、组织推荐、指导老师、经费保障等条件,没有统一的要求。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社团往往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团。除了社团负责人经验不足外,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好社团成立审批关,以至于社团新近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6]再次,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整改。还有社团干部不能享受学生干部的待遇等。

3、缺乏专家型老师的指导

一方面,学生在求学期间教师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业务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影响更大,在社团活动中也是如此。另一方面,社团本身的发展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争取在本领域颇有造诣的教师和专家的热心支持和指导,是社团发展的重要一环。虽然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在社团运作过程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的指导老师为数不多,特别是科技学术型社团。由于对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的指导老师甚至是义务为社团兼职,导致指导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不够,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4、社团骨干队伍作用欠缺

由于社团精英领导作用十分突出,社团的兴衰成败往往由社团的领导人决定,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十分普遍。有的社团负责人却存在一问题,如有的学生社团的组建就带有功利色彩:有的学生组建社团只为表现自己;有的学生组建社团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入党、受表彰等;有的学生是为自己的私利,建立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不现实的社团和协会,为的是戴上那顶社长或是会长的帽子。还有个别社团的负责人拉帮结派,搞裙带关系,在社团换届时任人唯亲,使社团缺乏团结向心力,从而使社团缺乏活力。这些做法,对社团成员影响较大,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5、学生社团出现商业化倾向

大学生社团作为新兴的广告资源,不可估量的动态媒体,已越来越受到精明商家的青睐。学生社团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积极谋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特别是通过与社会组织筹集资金,使学生社团运作呈现社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有些企业事业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发展着想,主动出资在高校建立符合他们要求的、以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并事前约定就业方向为形式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由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被企业所利用,成为企业在校内推销产品和进行营利性活动的附属组织机构,导致过多的商业氛围进入校园,浊化了校园相对纯净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生社团思想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是大学生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团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应从转变观念、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加强日常思想教育等方面加强社团的思想教育。

1、转变观念,重视社团地位和作用

我国大多数人仅把社团活动看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大学生活的点缀,很少人把社团活动同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相提并论。而在美国高校,对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是极为重视的,美国同行认为它应当是“必修课”。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7]高校应把社团工作提到学校主要议事日程之中。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得到高校党委、行政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高校应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在这方面可借鉴清华大学的经验。清大为了保证学生艺术团成为一支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代表队,学校对于学生艺术团不仅从队伍组织、活动方向、业务水平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投入,而且从思想上、组织上、业务上等各个方面加强领导。[8]

2、政策扶持,加大投入

为了鼓励社团的发展,国外政府和社会着重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和引导。美国各大学每年都要投入少则二、三十万,多则上百万美元的资金专门用于重点抓好一项运动或一支球队的训练,并且将此作为学校树立形象和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比如,哈佛大学每年都要在学校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拿出100多万美元加强校内足球队的建设。[9]而且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都很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设施建设。因此各个高校都要重视学生社团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的配备及改善。同时,在经费投入时要重点扶持一批理论型、学术型社团,要把理论型、学术型社团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重点,使其不仅自身保持较快的发展,而且能发挥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

3、建立骨干培养制度

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要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必须重视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要选拔配备高质量的社团干部。要把那些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愿为学生服务的学生选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重视社团干部的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可借鉴北大团校、交大党校的经验,有计划地选送社团干部参加团校、党校的学习。选派社团优秀成员参加团校、党校的学习,可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最后,学校要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和素质。

4、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发挥社团育人作用

要把学生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首先,在具备条件的社团成立社团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既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证。在理论型、学习型的社团中,在条件允许、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社团内建立党团组织,成立学生党支部,以便更好地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扩大党建工作的辐射力。其次,加大对学生社团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力度。在文体类的社团中由于积极分子较少,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辐射作用,必须加大对学生社团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一方面,要把有特长的社团骨干选送进党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以达到提高认识、提高觉悟,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大社团干部的发展力度。各级团组织要把思想上进、对党有感情、愿意为同学服务、能严格要求自己的社团干部推荐成为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员的标准,根据组织发展程序,及时把一大批优秀社团干部吸收为党的新鲜血液,把他们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

5、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

由于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因而学校对社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其行为,保证社团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首先,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社团的设立、活动要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学校可根据现在社团活动的特点,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的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社团内,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其次,要理顺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把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正式管理轨道。由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责,把学生社团直接纳入为校团委的活动单位,列入团委的活动方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很多高校如北大、北师大、复旦、交大等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十佳社团”、“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评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学生社团评优制度一方面是对社团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大学生的社团工作热情。[10]

6、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老师作用

学生社团指导思想不明确、管理不规范、活动单一和质量不高等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关教师的指导。学生社团干部受到理论水平、经历、对校内外形势的把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某些偏差,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参考北京大学推行的“四个一”建设模式,即要求每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位本校教师作指导老师,有一个资助。这一模式的推行在北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11]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具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擅长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专家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7、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日常思想教育

通过活动开展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社团活动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大学生,增强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塑造和提升学校形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大学生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15]要深入挖掘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该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让社团成员通过参加活动而受到教育。高校可以形成“社团节”,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社团活动,也可以每年组织文化节、社团节、科技节等活动,充分给予社团展示的舞台,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凝聚学生、培养能力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富良.高校社团的德育载体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 35-36

[2] 王丽平.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分析[J].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5:45-46

[3] 闵捷.红色魅力[N].中国青年报,2002-10-15

[4] 赵元正.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出新.中国教育报,2002-2-21

[5] 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 45-49

[7]石新明.论蔡元培先生的“扶持社团”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17(2): 31-33.

[8] 张德,吴剑平主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6

[9] 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9: 80-83.

[10] 廖良才.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6:54-55

[11] 何海兵. 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