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工学 > 地理地质 > 正文

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服务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 要】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 本文阐述了地理信息及其相关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促进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应用与服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 地理信息资源; 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1  引 言

电子政务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把政府与民众连在一起建立互动系统, 不仅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决策科学化、信息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 还要为民众提供信息和服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载体, 技术是电子政务借以构架和实现的基础和手段。地理信息是研究对象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各种相关技术的集合, 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基础与支持, 反过来, 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已经在电子政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在应用与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

2  地理信息和相关技术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地理信息是电子政务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和载体。代写论文 电子政务信息从数据可发布的对象来看, 可以分为政府机构内部数据、政府机构共享数据和社会共享数据, 它包含了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各类信息, 行政体系复杂, 部门交叉重叠, 信息源分散程度高, 如何将这些分散、无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们更容易使用, 是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用于各国政府首脑机关进行检索、查询分析和决策的信息的85 %以上与地理信息有关, 政府部门无不具备所辖地区的地图, 很多政务信息本身也具有空间概念,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将离散的、无序的信息通过有序的地理编码串联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的、能满足多数用户基本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 将大大提高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重构了决策信息的获取模式与展示方式。庞大的组织系统中会发生大量的信息, 决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自身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宏观把握能力以及发现潜在信息的能力, 需要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 将信息资源由微观转变为宏观, 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全局感; 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枯燥的数字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展现, 有助于发掘隐藏在各种信息之中的潜在联系, 提供崭新的决策支持方式。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监测, 帮助政府掌握各种变化情况, 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实时和准实时跟踪、显示、决策和处理, 便于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有助于政务信息整合和推进公共服务。地理信息的基础地位在推动跨部门电子政务的同时也为其他部门及其信息系统的协同服务打下了基础,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应用主体, 通过联合开发或授权, 实现跨部门的应用整合和跨部门的数据转换, 提高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子政务信息标准不统一、共享程度低的状况; 电子政务需要各个部门报送本部门的权威数据, 各部门信息化成果通过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展示,不仅符合业务管理的需要, 而且可以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建设和运行的积极性, 有利于形成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的良好应用局面; 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审批平台可以减少各种审批环节, 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地理环境相关信息查询, 根据输入的地址, 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学校、旅游景点分布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静态信息, 还可以发布如电力检修计划停电地区分布, 各类刑事案件多发地点地区分布等。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电子政务的技术进步。地理信息的应用更多地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技术,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 都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开发、新功能、新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统上建立的第一个应用都是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多是首先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办公部门的技术进步。

电子政务同时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技术进步。地理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电子政务集成了各权威部门的权威数据, 为属性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新、更准确的渠道。此外, 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服务对于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从应用角度也推进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3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使地理信息与技术为电子政务服务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基础地理数据库体系已经建立, 在地理信息生产、数据库建设、分发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整体生产和服务能力, 在大型空间数据的设计、建设、维护、更新、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为政府决策、经济建设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 建成了一批面向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系统, 许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批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系统, 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为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和经济建设需要, 在测绘高新技术的支持下, 我国从1985 年就开始建设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先后建成了并全面更新了全国1∶400 万、1∶100 万、1∶2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1∶5 万数据库基本完成, 完成了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 万DME 数据库和数字正射影像地图数据库, 各地方1∶1 万、1∶5 千、1∶2 千、1∶1 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正在全面展开, 广东、陕西初步建成了较完备的多尺度、多数据源、多分辨率、无缝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实现了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定期或实时更新,还有一些省级和市县级数据库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为各级政府的决策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及时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正在广泛展开, 代写毕业论文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得到大力推进, 目前, 在国家一级已经为领导机关和20 多个政府部门开展了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各地方建成了一批面向地方政府应用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专题业务运行系统和各种信息服务系统等, 多部门协同联合开发了防洪电子沙盘系统、119 消防扑救指挥系统、退耕还林还草信息系统、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等一大批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为提高政府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水平、重大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系统是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电子政务相结合的典型实例。

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由计算机辅助调度、地理信息、信息技术网络、无线调度通信、车辆定位、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和安全监控等子系统组成,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 使应急部门之间高效配合和协调, 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 其中的地理信息子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图层信息量最大, 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水、电、气等56 类应急救助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构建而成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 覆盖了110029 ×104km2 的辖区。该系统获得了200322004 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优胜奖。

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系统采用104m单元网络城市管理新模式, 将东城区25138km2 的范围划分为1652 个网格单元,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实际应用的城市地理编码标准, 对全区6 大类56 种城市部件定位编码, 标注在相应的万米网格中, 由137 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辖区实施全时段监控, 实现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 实现了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信息及其技术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与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相关信息需要整合,标准不统一, 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亟待建立, 关键技术需要深入研究等。

地理信息资源短缺。从国家到地方1∶500 到1∶5 万的各级比例尺地形图尚没有实现必要的覆盖,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有限, 1∶1 万及内容更加详细的各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才刚刚起步。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不强, 地理信息更新严重滞后于地理要素变化, 地理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地理要素实际情况。地理信息的属性信息缺乏,现有的地理信息脱胎于传统地图, 而传统地图受媒介限制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地理信息本身所能够承载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信息量, 这时, 原有地理信息的属性信息相对来讲就显得不足。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整合尚未开展。一方面, 地理信息资源本身尚待整合, 代写工作总结 现有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 数据形式、数据库构架等方面距电子政务标准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应用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 地理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信息的整合尚需要探索, 电子政务应用中包括大量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非空间信息, 这些数据如果不与地理空间信息深入集成与融合, 难以实现高层次的应用。

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困难, 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现阶段我国旧体制的条块分割形成的以部门利益为核心的垄断行为依然存在, 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影响了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我国的地理信息资源分布在测绘、水利、交通、民政、林业等不同的专业部门, 每个专业部门的信息又分散在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不同级别的信息管理和提供部门内, 加上各类信息持有者的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各不相同, 造成了地理信息互通渠道不畅, 大量的信息成果不能充分实现互通与共享, 并存在信息重复采集, 不利于信息化资金的充分利用与“信息孤岛”的消除。另一方面, 面向电子政务的完善的地理信息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形成, 统一的标准体系是数据交流、交换和互相享用的前提。目前标准的数量和内容都不足, 体系结构松散, 逻辑联系不紧,导致同一事物遵循不同标准的现象随处可见, 给数据的集成与综合造成很大困难, 在空间数据转换、信息分类与编码、元数据和数据质量等方面, 在电子政务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

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水平不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地理信息产品种类与数量不足, 分发服务模式单一, 网络化应用服务功能急需进一步改进; 电子政务应用软件与业务结合不够紧密, 部分软件开发部门对政府真正的业务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缺乏深入了解,试图在短期内开发出完全满足业务需求的一劳永逸的软件,导致一些应用系统无法真正介入业务流程,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地理信息技术支撑水平低, 当前电子政务对于地理信息及其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提供背景信息服务的水平上,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尚未真正融合到电子政务的业务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潜力尚未发挥出来, 影响了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

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技术储备不足。由于地理信息自身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在电子政务中所承载的专业信息结构的复杂性, 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政务办公、政府决策中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数据挖掘、协同办公与决策等业务中,如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融合、基于电子政务空间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协同空间分析、信息网格、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相比, 国内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跟踪、追赶的状态, 技术储备显得不足。

5  几点建议

电子政务中, 政务是核心, 服务是宗旨, 地理信息及其技术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支撑, 与电子政务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以应用为切入点和最终目标,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应用开展各项服务, 拓展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及其技术的应用领域, 对于地理信息建设与相关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 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1) 加强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包含多个应用层次, 既要反映概况或发展趋势的宏观信息, 也要反映详细情况的微观信息, 需要多种详细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支持, 例如在宏观决策时需要总体的、宏观的、趋势性信息, 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比例尺方面,项目实施基层领导管理过程则需要尽可能详尽的信息; 基于这些需求, 需要建设可靠、适用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库; 增加面向电子政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 满足电子政务在格式和分类体系等方面要求; 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地理信息变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更新系统, 保证信息的现势性, 在建设过程中, 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又要符合各级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将地理信息建设与电子政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同步部署, 同步实施, 互为促进。

2)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 对已有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改造, 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完善, 建成水平空间连续、垂直尺度有机链接的地理信息系列; 增加面向电子政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 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军事、外交、社会协调发展、安全、灾害与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提取通用的地理信息, 在“六大要素”的基础上扩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 在满足电子政务的需求的同时充实地理信息内容。另一方面, 开展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等非空间信息的整合, 将非空间信息赋予空间属性, 实现对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定位, 为空间分析、空间辅助决策和服务提供基础。

3) 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平台, 实现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开发多级、多种类的面向电子政务的信息产品, 在产品形式、产品内容、表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逐渐形成满足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5.2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1) 建立结构化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从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出发, 制定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标准构成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使该体系贯穿于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形成相互协调, 能在整体上达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标准, 强调高层次标准对于低层次标准的指导作用, 标准的数量与质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确保通过标准能够达到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 制定统一的服务于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通用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转换等标准, 解决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规范问题; 制定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保密标准、检测与评价标准和信息分发标准, 确保地理信息及其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确立数据转换、元数据、数据用户分级、数据服务等标准, 为促进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为实现跨行业、跨系统、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信息服务提供前提条件。

3) 促进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为突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纵横限制, 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现存的大量地理信息孤岛问题, 对地理信息共享在业务类型、用户特点、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分析, 探索恰当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开展有关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和共享政策的研究, 提供信息共享的政策环境保障; 加强共享管理, 通过机构设置、组织管理、人员保证等方式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网络化、虚拟化和集成化的共享平台与服务系统, 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有效转换和交流的统一的交换, 提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技术保障。在促进共享的同时还要防止信息共享过度, 避免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安全隐患与系统长期运行经济效率的降低等问题。

4) 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 在构造标准体系以及制定标准时, 要从提高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管理、分发、服务水平的要求出发, 积极采纳或引用国际、国内现有相关标准、其他行业相关标准, 参考国外同类标准, 并尽可能吸收或兼容先进标准的内容。标准体系及标准的水平要适应于我国地理信息建设的实际水平, 确立的标准既要满足当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又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并根据发展状况不断进行更新。标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发挥整体功能, 又要独立控制一个方面, 形成有机的联系。标准之间要保证一致性, 不能发生矛盾。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性工作, 仅仅有学术化标准或行政化标准是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 标准是在大量建设过程中形成的, 并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成熟和完善。

5.3  开展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1) 开发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平台。建立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 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 开发辅助决策、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类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网络业务运行服务系统, 实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服务功能, 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在业务方面的融合;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积极推进基于位置的更新和分发等公共服务, 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务; 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服务。

2) 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基于网络的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分布式信息发布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 建立多源、多维、多尺度、多时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和服务的技术体系, 及时提供最新、全面的资料与实时监测结果; 探索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与融合, 研究不同软件、硬件和网络间的信息集成, 准确描述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分布, 实现多源、多时相、多目标信息的集成与应用, 为地理信息综合分析、数据统计与信息挖掘提供基础;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辅助决策以及空间信息网格等技术, 提高智能化分析与决策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提高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

3) 地理信息应用软件平台开发中, 软件功能必须切合政府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其他, 应用软件运行的关键是政府运作的业务流程,软件开发需要在了解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 业务流程的复杂性要求应用软件本身功能复杂多变, 运行过程中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 需要大量客户经验积累和开发人员的修正和完善, 只有完全满足业务需求、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复制性的软件才能具有生命力。

5.4  建立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机制

1) 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制定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有关政策和制度, 规范各部门对地理信息共享的行为, 代写英语论文 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构, 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组织体系, 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换渠道, 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式、纵向式、分散式信息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用于现代高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的、各单位纵向充分共享、横向联合的集中式新型服务体系, 真正实现由松散型体制向集中统一型过渡, 最终形成面向电子政务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为各行业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2) 建立稳定的服务机制。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跨部门、跨地区的特点, 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电子政务的需求建立分级运行与分工协作机制, 在加快地理信息建设的基础上, 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 满足各级电子政务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从组织机构、工程管理以及服务监督机构, 总结并探索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服务模式以及运行机制, 深化服务效果, 扩展服务领域, 全面推进地理信息和技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Z] . 2002 , 8.

[2 ] 张清浦. 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展望[A ] .见: 2004 年电子政务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 , 2004 , 10.

[3 ]张清浦. 电子政务与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J ] . 测绘科学, 2005 , (1) .

[4 ]孙丕恕.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EB/ OL ] . 新华网, 2005 , 3.

[5 ]王克照. 关于政府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EB/OL ] . 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 2005 , 1.

[6 ]承继成, 李琦, 等. 数字城市: 理论、方法与应用[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7 ]穆广荣. 加速电子政务建设需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先行[A] . 见: 电子政务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 2002 , 10.

[8 ]杜文忠. 第三只眼看政务信息化建设[ EB/ OL ] .电子政务工程网, 2005 , 04.

[9 ]马林波, 王明启. 空间基础地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J ] . 测绘科学, 2004 , 29 (增刊) .

[10 ]姜作勤, 等. 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J ] . 地理信息世界, 2003 , (5) .

[11 ]何建邦, 等. 地理信息共享法研究[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2 ]黄鼎成, 等. 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M]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3 ]吴江. 未来十年中国电子政府的发展和对策[ EB/OL ] . 计算机世界网, 2004 , 3.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