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是我国特殊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开发对西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应对西部开发,就必须重新认识西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西藏经济也必须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西藏目前的状况而言,它面临两种压力,一是来自国内东部地区的竞争压力;二是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西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已告别了数量短缺时代,开始步入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的阶段。但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种滞后表现在很多方面。因此,了解区情,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重新认识西藏区情和特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西藏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西藏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民族地区,面积达122.8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7%,居全国第二位。全区260多万人口中 92%是藏族。除了世居的藏族外,还居住着汉、蒙、回、纳西、怒、门巴、珞巴、僜人和夏尔巴人等37个民族,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的省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差异性最大的省区之一。由于历史上朝代更迭、民族迁徙、屯田等原因,西藏形成了以前藏——拉萨和后藏——日喀则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人口密度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差距悬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5人,而江苏为600人左右。尤其是藏北更显突出。如那曲地区面积达38.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广东省,仅居住了36万人,而拉萨市人口则达到47万,因此,西藏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2、西藏特殊的地缘特征。西藏属中国边境地区,国境线长达3500多公里,分别与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藏地处边缘地带没有出海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较慢,而且相邻的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亚洲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西藏经济正处在为区外地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阶段,原材料输出的角度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边境地区已由原来的大后方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线。沿边开放使西藏传统的边贸经济和旅游经济优势日益显现出来。目前全区拥有对外通商口岸6个,边贸市场30余个,为拓展南亚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沿边开放使西藏的地位、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下,西藏也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如西藏的旅游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采矿业、建筑建材业等都预示着西藏经济已处在起飞的准备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向西部迅速扩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西藏从国内来看是处于边缘,而从亚洲来看则是腹地,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特征。
3、物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难度较大。西藏地处亚洲腹地中心,属于高寒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生物资源:有各种植物 68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种类占全国的70%左右;矿产资源:发现矿产达99种,其中国家紧缺急需的铬铁矿,储量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现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1] 草场资源:本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面积达124000万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0%林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藏东南林区与云贵高原森林连成一片,察隅、米林、墨脱、波密等县,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木材储量仅次于东北小兴安岭和四川、云南的西南林区,居全国第三位。[2]这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优势,要使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就必须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西藏资源开发难度甚大,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甚至尚未启动。如矿产业,虽是西藏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矿产品的开采成本偏高,运输难度较大,开采和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较远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大量的矿产品至今仍未开采,仍处于潜在优势的状态。
4、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西藏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力十分低下,处于“刀耕火种”的自然经济状态,工业生产几乎是零。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这 20多年来,先后建立起了电力、建材、纺织、矿产、制药等骨干企业的西藏特色工业体系,并有8家上市公司,在党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有利契机下,西藏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 1995 年的41.9:23.8:34.2调整到当前30.7:23.1:46.2。[3]城市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西藏的经济规模较小,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发展能力较弱,开放的力度也还不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总之,由于历史的因素、经济地理因素、生产力因素等使西藏目前的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上。
5、西藏人才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低,观念相对落后,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任何一个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素质。因为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资金;三是自然资源和国民财产,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因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自然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很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成功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实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抓好教育,科教兴藏,只有这样,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但要改变西藏目前的现状(目前我区文盲率还高达23%),也非一日所能,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6、旅游资源丰富,起步晚,发展快。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热门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西藏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西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珍贵的人文景观,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它神秘的宗教色彩,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西藏的旅游业 1980年开始起步,当年接待海外游客1059人,收入 130万元。近几年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契机,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00年接待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226万美元,比 1980年增长64.3倍,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振兴西藏经济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4]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西藏许多旅游资源还未开发。因而,要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适当超前,并且在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使旅游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
7、贫困人口多。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一直大于全国一般地区,西藏贫困人口在1994年达48万人,在“八七”扶贫过程中,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累计投入12.2亿元,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16亿元,社会各界、企业团体捐款捐物 1.25亿 元,先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59个,使全区41万贫困人口甩掉了贫困帽子,基本解决温饱。[5]但是国务院在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新措施中,仍强调要尽快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所以,西藏自治区在今后工作中仍把扶贫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全区7万贫困人口彻底走出贫困。
8、品牌产品少,品牌意识还应加强。在21世纪到来的今天,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为品牌竞争,谁拥有一流的品牌,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品牌产品的知识含量大大提高,品牌形象价值日益突出,品牌的脆弱性和易逝性更为显著,品牌传播更为迅速,品牌的商标及其保护要求更高。西藏的产品列入国内名牌行列的甚少,主要是缺乏品牌意识。西藏要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利用广告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重视名牌效益,扩大生产规模,全面创新,超常规发展。
9、非公有制经济将是西藏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西藏经济的发展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民族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九五”期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全区私营企业已达677 家,雇用员工6776人,产值达2亿元人民币;全区个体工商户42321 户,从业人员62616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向国家纳税比例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0%以上,在非公有制经济相对集中和发展较快的拉萨市、日喀则市、聂拉木县、亚东县等市县,非公有制经济的纳税额分别占到各市县税收总额的43%、54% 左右,最高的达到70%以上。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势头不可阻挡,它将成为西藏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6]
10、国有企业损亏面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造成西藏企业亏损的原因很多。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和非体制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体制改革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变化。西藏现有国有企业650多户,其中有84户为骨干企业,在对骨干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亏损面较高,如1998年6月亏损38户,占其总数的45.24%而到了 1999年6月时,亏损达到50户,占其总数的59.52%相比较亏损面上升了14.28个百分点。目前,西藏加大改革力度,在近2年中,先后有40多家国有企业被兼并、破产,一批新兴的依托资源优势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旅游、藏药、民族手工业、矿产、农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产业都是以国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支撑五大支柱产业的企业群体,成为西藏经济新的增长点。[7]西藏国有企业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还应加大改革的力度,以适应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1、信息经济研究成为重要课题。当前,电子商务的实用价值和网络的无国界渗透,已经向全球贸易、经济、科技、政治、法律各界发出无法回避的挑战,从而也向我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出了无情的挑战,随着我国加入WTO,这种挑战更加紧迫。网络经济能使西藏克服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发展中的不利因素,为西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因而,如何发展信息经济,势必成为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12、西藏是多元文化的汇合点。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的。文化虽然离不开经济,可经济的发展没有文化的支撑也不行,现代企业已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文化,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忽视它的多元文化汇合这一特点。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了两个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圈;一个是以新疆地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另一个是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而这两股文化则都流合于东方文化之中,成为我国西部诸种文化的主体,成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在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把握和利用好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以调动民族内部的各种积极因素,无疑对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3、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内地15 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并在“十五”期间继续加大援助力度,中央也增加了对西藏的财政投入,并对西藏的经济发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总之,从以上的分折中可以看出,西藏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西藏应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本区经济的特征,采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西藏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