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顾名思义是“区域”加上“经济”之后两个概念的结合。经济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产物,包括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而区域首先是一定的地理范围概念。至于具体的内涵和定义边界。目前还很难以界定。因此.“区域”这一相对模糊的概念加上“经济”这一专有名词,形成的“区域经济”往往不容易被理解。
这一点无论是学界还是在实践的经济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子系统,通常指国内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大的区域经济可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经济区,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田;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省际壁垒是区域经济的最大障碍”,这种理解很显然是将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国内跨越省际边界的经济区概念。在实践层面上.国家宏观部委将涵盖多省市或多城市的区域经济活动称之为区域经济,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概念;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概念都反映了这种认识。地方政府更多地将自己所管辖的行政区看作一定的区域经济,例如将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分为城市经济、农村经济两大部分,然后整体看成是区域经济。而对于企业来说,往往将区域经济直接理解为宏观经济。
那么区域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边界在哪里?许多学者试图在回避这个问题,认为区域经济是指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或不能完全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区域相结合的复合体。但这种解释仍未完全揭示出区域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的理解在理论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亦即区域经济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空间属性。区域经济是探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问题,是空间维度上的经济展现。二是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有着自己的区域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三是相对开放性。区域经济通常在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制度、体制和运行规则,而对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四是动态性。区域经济相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来说,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范围可能发生变化。
基于此,要完全理解“区域经济”,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区域的概念问题。
一、区域与经济区域概念辨析
目前对于“区域”概念的界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远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正如区域经济学家H.理查森(H.Richafdson)说的“精确地定义区域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大多数区域经济学家宁可回避这项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差异,各个学者从自身对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各自展开对区域经济学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科的不成熟。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对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只就经济学对于区域概念的讨论做出分析。区域的经济学观点主要指从西方传统的经济学视角来看待区域的一些观点,西方经济学者对于区域概念的理解也是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的,但这一类观念在理论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艾萨德开始就侧重于将区域作为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
(一)经济学中“无限空间”的区域概念
一般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往往做出简单但不太符合现实的假定,即所有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一个地点上,这样就剔除了空间因素这一极其重要而很棘手的变量。最简单的例子是运输成本,这种运输成本是因生产区和市场区的空间分离而产生的。一般经济学视这种成本为一种生产成本,并认为降低这种本的主要途径为运输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然而,如果调整厂商的生产区位,则可以避免这种额外的成本,或大大节省运输成本。正如贝克曼所指出的那样:“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分析生产和定价的空间层面,而把它让给了区位论”。从这种角度去理解区域时,区域是一种无限空间,可以由点、线、面来表示,但不包含范围。人们经常接触的空间是地理空间,可以用点(位置)和线(距离)来表述;如果研究的是不同产业或不同人之间的“距离”时,这种空间是一种模糊空间,可以用“模糊位置”、“模糊距离”来表述;如果研究的是“核”与“外围”的关系,则这种空间为佩鲁的“受力场”,可以用“核”与“受力的通道”来表述。在与这种纯粹空间有关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区位决策问题。
(二)经济学中“有限空间”的区域概念
当然.传统经济学有时候也从有限空间角度去理解区域概念。这时的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可以用点、线、面来表述,而且还包括了一定范围。人们平时讨论的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区际经济发展差距、区际劳动分工与贸易等所涉及的区域都属于这种有限空间,这种有限空间包含某种边界,尽管这种边界是较模糊的。胡佛、理查森等学者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就是这种有限空间。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同样,聚合体能够简化对信息的分析过程.这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大量相互依赖的单元或活动而这一整体又不仅仅是各个个体的综合时尤其重要。最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聚合体对于管理、计划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需的。从这些可以看到.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遵循行政区域疆界”。从胡佛的阐述中可以看到,从这种角度所理解的区域,必然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使控制权。区域应该理解为有限空间。正如胡佛指出的那样,每一个地区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这也就是国内学者常常引用的区域概念:区域是由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或者城市、农村、城乡边缘区三元结构组成。
(三)近年来对区域的一些新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艾萨德的基础上演化出两种探寻区域本质的研究流派,一个分支是强调聚集的规模报酬递增原理,代表性的有藤田、克鲁格曼等,新经济地理学派在《空间经济学》一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区域下定义,但指出“区域就是一定的经济空间,是各种形式的收益递增和不同类型的流动成本相互平衡作用的结果”。另一支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其更加侧重区域产生的专业化分工基础,杨小凯等从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思想出发,深化了艾萨德等人的区域专业化分工认识。认为专业化与市场交换是产生区域差异的基础.提出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它是随城市的形成而出现的.这种组织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学观在我国学者的著作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如郝寿义、安虎森就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上述思想,提出了自组织的概念。
(四)“经济区域”概念的重新界定
通过前面的回顾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概念强调的是一种空间,而近年来一些经济学者(特别是一些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者)的概念则强调是一种经济组织。安虎森尝试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来解释区域的形成.进一步认为:“以城镇体系为核心的区域空间是一种经济组织,这种组织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划分或安排的结果,它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生产要素或某一产业产出量的大小(组织的非拓扑性质),它还反映了网络组织和网络的方法效应(组织的拓扑性质),这种拓扑性质可以通过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来表示。”这种将区域抽象为一种经济组织,有其科学性和逻辑上的可接受性。但是,却丢失了区域(或经济区域)的概念本身所蕴含的特有的空间内涵。因为,区域的概念脱离不了“空间”。区域概念不可能,也不应该像“企业”概念那样被无限度的抽象为制度或组织。但是,安虎森对于区域的概念的定义,给出两点重要的启发。第一,经济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应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经济区域;第二,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具有网络结构和网络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理解的区位、经济功能区等相关概念,可以给经济区域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由于要素在空间上的非均质分布,造成了不同区位之间的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不同区位对于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吸引力不同。经济行为主体根据其自身约束条件和区位的客观差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这种区位选择的结果与客观的区位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一定的经济功能区。经济功能区是由同类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连片分布形成的空间区域。这种功能区一般是以某种经济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由于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地域空间,而地域空间因其附着的要素的差异而表现为异质性,因此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各种经济功能区的形成。同能性的经济功能区存在着等级网络结构,形成经济功能区之间的纵向分解网络结构:而不同能性、相对同等级的经济功能区则通过部门分工、地域分工,形成横向联合网络结构。这种纵向的分解网络结构与横向的联合网络结构彼此并存,相互重叠,构成了经济区域。
基于此,可以将经济区域定义为:由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相对独立却高度开放的经济功能区。彼此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网络特征的经济空间。在这一定义中,居住区可能是一种经济功能区,商业区可能是一种经济功能区,农村地区也可能归类于一种经济功能区。而且这些功能区可能有其自身的等级性。一方面,每一类经济功能区不同等级构成一种网络结构: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经济功能区之间彼此联系,形成另一种网络结构。正是这种不同的网络结构彼此之间的叠加,才形成了相应的经济空间。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演进
前文对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解释。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重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分析区域的经济研究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个概要分析。
(一)古典区位论、古典贸易理论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J.H.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经济学家A.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学家A.廖什提出的市场区理论,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城市区位论,开辟了研究空间问题的新领域。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者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力图揭示空间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贸易的发生。这些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区位科学理论和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支配下的现代区域经济学
二战之后.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若干年是重建国家经济秩序时期。当时的国际环境是一个相互重叠而且实际上很弱的制度体系。经济管理被认为是国家的事。而国内经济管制经常是围绕着大萧条时期传下来的制度来设计的。战后很长时间内,区域经济学被宏观经济学所主导,国家经济体被假设为国际贸易的基石,是贸易计算的边界以及贸易谈判过程和利益的边界。在这个国家边界和影响力的世界里,区域时而被讨论,但是都被理解为国家内部的集团,而不是次国家单位。在这一背景下,新古典经济理论用来描述地区间贸易发生和空间经济规律。其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完全竞争下的产品市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地区的单位要素价格相同、地区间的运费为零等。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要素报酬的地区差异可以通过要素的流动来达到均衡,即所谓的市场机械主义。这种新古典经济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集聚和增长的主要理论.并广泛以数学模型加以表达。
几乎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学家W.艾萨德的倡导下,出现了跨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区域科学”,“区城科学”使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理论和方法,加入了地理学者所重视的空间要素,而且通常以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和论证。在艾萨德的领导下,区域经济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增长和产业区位、区域经济差距、城市化的模式、区际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政策等方面关于区域的问题。进而,形成了区域经济研究的地理学派、制度学派、管理学派及随后的计量学派等。
(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代区域经济学研究
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经济迈入了一个充满着巨大经济变化的时代。区域经济学成为关注以下同题的学术探讨领域,即经济变化背景中的空间范畴和规模经济、这些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力以及全球经济变革中的地方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次区域”与“超区域”并存:“地方”作用与“国家”作用同时提升,这都为当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更多地是在城市上和城市群基础上的区域之间组织,而不是完全被国家空间所决定。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次国家区域和超国家区域的经济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在欧盟经济中,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已经开始削弱国家的社会契约,实质上取代了有关共享财富和权利的国家综合性协议。但是,很显然国家在比较优势方面依然十分重要。在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和金融等领域,国家层面上的管制方式都会深远地影响位于国界内的企业和产业的全球和区域贸易潜力。在此基础上,当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了几个学派。例如、“新经济地理学派”、意大利学派和加利福尼亚学派、区域竞争学派等。
三、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重构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困于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范式。在此基于上述分析,给出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非均质空间条件下的区域形成问题
主要研究非均质基础上,空间的不完全竞争,如何导致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经济区域的边界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影响要素、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问题。
(三)区际经济关系问题
主要研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协调发展以及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的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相互依赖或合作的制度安排或秩序”。
(四)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治理问题
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与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和地方各种区域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区域治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