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科学 > 电影电视 > 正文

开创中国电影的新纪元

【摘 要 题】文化与市场

【正 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优秀传统和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概述,谈几点体会,期望能与大家一起,以百年的历史经验启迪并激励当代,以当代的文化视角思考和探索未来。

一、中国电影在100年丰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 昭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

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一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艰难而又卓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一百年来,中国电影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是与祖国、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100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也是孕育着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100年。

一百年前的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步,由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了。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二十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新文明、新文化的一次融会。从此,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为主旨,深刻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

二十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时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电影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模式,使上海呈现出活跃的电影创作局面。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创作者,创作了《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关注人生、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建立了起步的基础,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尤其是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歌而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左翼电影运动所倡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改变了中国旧电影的面貌,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当时在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孤岛”和大后方重庆等地,进步的电影人士也先后拍摄出《八百壮士》《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的影片,勇敢地担当起呼吁抗战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

1942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逐步进入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创业阶段。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连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和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立场瞄准人民大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实践,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斗争历程,昭示出战争胜利的必然,开辟了中国电影清新活跃的崭新道路。

抗战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的经典力作,从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叙事角度切入,启示人生,探讨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风格,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规模化的建设时期,先后创建了长影、北影、上影、八一、珠影、峨影、西影厂以及新影、科影、美影等一批国有电影制片生产基地,构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电影教育、科技、发行放映、理论和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走出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中国电影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了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电影的同时,致力于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情感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先后创作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烈火中永生》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呈现出昂扬向上、清新明快的创作基调,这些影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辉煌记忆,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1966年以后的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电影发展进入了低潮。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在逆境中前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纲领性文献《祝辞》。这篇《祝辞》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开启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再一次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这一时期,整个电影界关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研讨空前热烈,艺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文角度切近生活,透过人物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敏锐地捕捉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规律,拍摄出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等。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拍摄出《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大决战》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豆蔻年华》等现实题材影片,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开辟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的指导理论,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影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1993年电影业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跨世纪的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界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解放,责任进一步增强,视野进一步开阔,面向市场、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更加关注、更加自觉,艺术质量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崭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后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红河谷》《鸦片战争》《那山那人那狗》《横空出世》《花季雨季》《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涌现出一大批电影的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城乡电影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老中青电影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毛泽东》《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随之到来了!

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香港电影从1913年黎民伟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开始起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抗战期间,香港进步人士拍摄了《最后关头》《民族的吼声》等影片,直接反映了香港的抗日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战后,香港电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进步的电影制片机构和艺术家们,拍摄了《珠江泪》《一板之隔》《七十二家房客》《廉政风暴》《屈原》《精武门》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兴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一批电影新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样式上有了新的探索,类型片日臻成熟,包括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等,拍摄了《少林寺》《似水流年》《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甜蜜蜜》等影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香港制片和发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电影从1925年开始起步,拍摄了影片《谁之过》。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图景。60年代,一批进步的电影人士,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贴近现实,吸取乡土生活的清新气息,积极反映台湾民众的心声,拍摄了《家在台北》《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优秀影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涌现了一批电影新人,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童年往事》《搭错车》《饮食男女》等影片,通过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电影手段,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新认识,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CEPA协议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片、发行、影院建设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品牌,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各片种的创作上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历史证明,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成就则是卓越的、辉煌的,它昭示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创造力。

二、中国电影在100年的潜心实践和探索中, 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和艺术品格

回顾百年中国电影的实践历程,值得总结的经验、规律和启示有很多很多。我想其中尤为突出而鲜明的,是百年来中国电影人创造的独特而优秀的电影文化传统:即中国电影始终坚持了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电影事业的精神纽带,也是推进电影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这里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传统: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艺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国电影人牢记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创作实践中,坚定地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担当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锋,凸显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电影的艺术史,映衬着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命运史。中国电影的兴衰变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已成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这一优良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秉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血脉,表达出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纵观百年电影史,电影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林则徐》《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聚焦了民族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再现了民族进步中的历史记忆。像《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以其史诗品格,再现了民族历程中令人难忘的重大史实和宏大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抗争自然、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有成吉思汗、郑成功、赵一曼、江姐、董存瑞、刘胡兰等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和民族英雄,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郑培民、张思德、周国知、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英模和时代新人形象,还有李双双、陆文婷、梁三喜、秋菊、喜莲等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以及小海娃、张嘎子、潘冬子等活泼勇敢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由我国电影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二)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用宽广的情怀、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影像,表现人生的价值,折射人性的光芒,针砭时弊,揭示本质,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表现时代主题。我们从《青春之歌》《花园街五号》《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惊涛骇浪》等许多影片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

二是信守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捕捉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坚持辩证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表现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精神力量。如《三毛流浪记》《牧马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良心》等一系列影片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

三是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中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像《邻居》《人·鬼·情》《妈妈再爱我一次》《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洗澡》《漂亮妈妈》《暖春》等影片,都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浓郁情怀,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深度,这类影片占据着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也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三)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传统。多样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多样化的电影也艺术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百年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风格、样式、手段、技巧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题材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电影选择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与个体,重大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儿童题材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电影形态的类型化,传记片、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惊险片、喜剧片等,姹紫嫣红,琳琅满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电影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技巧的独到新颖上,既有恢弘的交响乐,又有温馨的小夜曲。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等。总之,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通过自由地创造性地选择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使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共同呈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互为补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电影艺术的百花园,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多姿多彩,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百年来在我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中,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电影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电影实践中,我国每一代优秀的艺术家都为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正是历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艺术家都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技巧和经验,不断积累生活功底,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创作中既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又优势互补,各学派流派之间相互比较、切磋,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荣耀,是抹不去的生命烙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电影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不断创新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还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系列的巨大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电影260部,电视电影110部,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教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2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600多块银幕组建了36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有着3.5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中国七亿多电视观众;电影后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较快,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和公司;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电影人才队伍;创作一大批满足广大城乡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农村建立起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广大农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当前,中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进的战略措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作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尊重艺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条件。大力推进电影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要更紧密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提高影片的市场吸引力、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影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自主发展、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体制,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集团化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主体投资的格局。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扩大优秀影片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的放映活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发城乡电影市场,推进农村电影试点改革;加快城市影院改造和建设的速度,不断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充分发挥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的作用,与各国行业组织和各个制片方建立起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反盗版联盟,开展联合行动,切实依法维护电影版权。

三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必将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开拓数字电影市场,启动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实施资料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程,逐步优化产业升级。

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广电总局致力于强化政府的管理创新,不断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制化管理体系。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的纲要》等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电影促进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进一步提高电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是在吸纳世界电影的进步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具有了空前的文化吸纳能力。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了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发展的新局面,迈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对内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维护各民族电影的个性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广电总局鼓励各制片单位在海外举办中国影展活动,支持各国电影节的举办,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家、企业家和各界朋友来华合作,共同推进在人才培养、合作拍片、科技创新、改造影院、打击盗版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鼓励在国际领域共同探讨电影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桥梁,不断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

中国电影的历史丰碑,是在全社会的支持下,由全体电影工作者用心血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正是因为中国有着一代又一代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和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才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传统。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期望全国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向老一代电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电影事业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积极投入艺术创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从新的起跑线上努力奔向新的100年。

伟大的时代必将产生伟大的艺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让我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工作者紧密地携起手来,与各国的电影界朋友紧密地挽起手来,继续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上,勇攀艺术高峰,拍摄出更多更好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片,共同开创中国电影的新纪元,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新发展,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