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科学 > 电影电视 > 正文

近两年中国儿童电影:稳步发展 期待突破

2005年至2006年,中国大陆共拍摄了大约56部少年儿童电影(不含动画电影),平均每年生产28部。在年产数量上大大超过以前的任何时期拍摄的儿童电影。数量增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令人赞叹的优秀影片,让人欣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影片有些来自国内著名的电影厂家、电影频道,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影视文化企业。这些影片中有少量的数字电影,大多数是胶片拍摄的电影。

问题意识:放不下的沉重

关注当下少年儿童生存状态,为他们不平或不幸的境遇大声疾呼,历来是中国电影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类儿童影片中,少年儿童绝对是主人公。但在这些影片当中表现得更多的是儿童的苦难和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我们把这类电影称之为“关于儿童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问题”往往被放在第一位。

可喜的是,影片《两个人的教室》没有把“问题”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动人的故事放在第一位,而“问题”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元素。

农村小学生丁保建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没有消息,于是丁保建成了孤儿,成了吃百家饭的孩子。一辆医院的汽车开到村里为丁保建验血,原来丁保建的父亲在外地去世了,死于艾滋病。消息传开,村里人都知道丁保建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大家惊慌、躲避。丁保建只能在各家门口“取回”人家给他的吃食,他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读书。村里的退休老会计(牛犇扮演)承担起丁保建老师的任务,开辟了一间两个人的教室……

就题材而言,这部影片与多年来表现农村儿童的苦难片大同小异,但由于编导对问题的看法独到,影片的切入点、叙事核心、人物命运的把握、总体风格与传统儿童悲剧迥然不同。影片以乐观的精神、悲天悯人的情怀演绎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影片生动幽默,耐人寻味,细节非常有表现力,影片中的两个成人角色老会计和村长的表演也是令人称道的。丁保建是不幸的,因为他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丁保建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身边有那么多善良的人。

奋发进取、励志图强是少年儿童影片中经常表现的主题。《隐形的翅膀》就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拍摄的一部励志影片。内蒙古草原上的女孩智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双臂,在父亲母亲的关怀和鼓励下,她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学会了吃饭、做饭、写字、骑自行车等等以前只能靠别人帮助的生活本领。成长的道路上,接二连三的打击还不断地向她袭来:母亲患重病去世,家庭生活窘迫,她为卖掉自家制作的风筝四处奔波。一个偶然的机会,智华被残疾人运动项目的游泳教练看中,智华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智华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登上了残奥会的领奖台,智华也如愿以偿地被体育学院录取。影片真实感人,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催人向上。令人感到不足的是,智华的苦难让观众在产生同情的时候,也感到了深深的压抑,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智华就由生活的原型、16岁的女孩雷庆瑶本人扮演。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又由生活原型本人扮演的影片《舟舟》也是一部励志与亲情的影片,智障孩子舟舟指挥乐队的新闻早已为观众熟知,影片《舟舟》除了为观众表现舟舟的成长过程,还更多地表现父母对舟舟的一片拳拳之心。

在城市,几乎各处都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然而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呢?影片《留守孩子》将镜头对准了这些留在老家的“野孩子”。正值幼小的学龄,却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的呵护,更没有父母的教诲。他们逃学,在网吧打架,也受到别人的欺辱。女孩小苇进了派出所,却不在乎地说,派出所多好,派出所有饭吃!孩子们在课堂上念自己的作文《我的父亲》,小福说:我的作文就在我的肚子里……我的父亲一年也不回来一次,回来就把我打一顿,我生病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受人欺负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学习不及格的时候父亲在哪儿?我恨他!我没有父亲!我是仙人掌,身上长满刺,扎人!年轻的女教师和他的恋人——一位派出所的民警整天为孩子们的事情奔波劳累,搞得焦头烂额。在小福的带领下孩子们决定秘密出走,到广东去寻找他们打工的父母。九个孩子,其中女孩月月还抱着她只有一岁多的小弟弟慌张地走在长满蒿草的村路上,集体躲在小镇的房子后面,等候小福去找寻到广东的车辆,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让观众心中充满了辛酸和震撼!

影片朴实无华,却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先得益于编导因对儿童关注所生发的激情。那些看似冷静的画面蕴涵着编导精心的思索,这样才使得画面准确而富于表现力。台词的犀利到位也使得影片既生活化而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同样表现农村孩子生活境遇的影片《双飞燕》讲述了生活在农村的一对孪生姐妹顾大燕和顾小燕,因为家庭困难只能交替着上学,一个人上学,另一个人捡废品贴补家用,最后被同学们发现,在学校的帮助下,一同来到学校。另一部讲述农村小学生活的影片《带蓝花花的白裙子》,讲述了师生的困苦生活,影片《红棉袄》表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艰辛。

以上类型的影片反映了部分农村孩子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电影人对现实的关切。但水平良莠不齐,有些影片过分急切地将现状搬上银幕,创作上的酝酿还不够成熟,也导致粗糙。有些影片人物形象单薄,故事平铺直叙,把问题直接搬上银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

同样问题也存在于表现城市生活题材的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揭示网络对青少年毒害的一批影片,大多是相同的思路、相似的故事、面目雷同的人物形象,缺乏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体验,作品也就缺乏个性。

爱的教育:不能忘记的话题

以爱心感染少年儿童,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别人,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仍然是许多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影片《爱在他乡》中,城市少年毛毛的父母在教育毛毛的问题上与毛毛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当年插队的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儿子小巴特尔要到北京来做客),父母把毛毛也“交换”给草原的牧民家里生活。影片重点描写了毛毛在草原牧民家生活的所思所感。这部影片从题材上来讲并不新鲜时尚,但是编导注入了真情实感,毛毛在影片中并没有明显的被教育被转变的渲染,而只是默默地被感动被感染,自然而然度过了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镜头语言流畅娴熟,有信息量。尤其是生活化的表演和语言带来的真实,使得影片有相当的艺术质量。相比之下,作为辅线的小巴特尔在北京的生活显得单薄平淡,不是因为篇幅少,而是缺乏精彩的细节表现这个人物。影片中知青团聚大合唱的成人戏能看出编导强烈的知青“情结”,但放在这部影片当中略显臃肿。

影片《爱在路上》讲述了在一个新组建的家庭里,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对新来的后母燕子不接纳,甚至离家出走,被一个网上拐卖团伙绑架。因为父亲远在外地,燕子冒着危险,忍受着儿子因为敌视她所带来的屈辱,没有灰心、没有退缩。她虽然年轻,但她用真挚强烈的母爱一次又一次把儿子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这部影片与《爱在他乡》是同一位导演的作品,两部影片具有相当的水准和优点。《爱在路上》较《爱在他乡》是个全新的故事。故事单纯,悬念和人物命运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两部影片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爱能融化坚冰,用爱来引领我们的孩子!我们在这样的影片中能看到编导的同一双焦虑眼睛:当下的孩子这是怎么了?都这样桀骜不驯,都这样令人担心。

在同样的主题下我们还看到影片《爱心》。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企业家的母亲看到自己就要成年的孩子小柯好高骛远、狂妄自大、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起码的养活自己的能力,忍痛断绝了儿子的经济来源,让儿子离家外出闯荡。在下层打工的生活磨炼中,儿子成长了,也懂得了一个人的尊严和责任。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小柯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影片以浓郁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美中不足的是母亲回忆小柯死去父亲以及母亲创业艰难的段落显得有些生硬。

《爸爸的三轮车》中,一个含辛茹苦的父亲每天用三轮车接送自己上中学的女儿,为了给女儿买MP4,他在垃圾桶里捡塑料瓶、戒烟、一双旧鞋磨露了底也不舍得买一双,而女儿在同学面前却羞于承认这是自己的父亲,最后,女儿终于知道爸爸的苦心,拉着爸爸的手坐在失而复得的三轮车上。《叫一声妈妈》讲述了一个被领养的女孩苏亚南,对于领养她的“奶奶”和“奶奶”的女儿以爱心换爱心、以真心换真心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谈到爱心,还有两部影片值得一谈,《棋王和他的儿子》和《男人上路》,这两部影片讲的都是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个父亲是棋王,一个父亲是石油工人,影片没有就爱心谈爱心,似乎没有教育的“企图”,而是观看影片后给观众的体味。那是有着男人味道的爱,责任、理解、埋在心底的相互关怀。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好看的故事,演员优秀到位的表演。片中的儿子和观众都能够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父亲,那种爱是含蓄的、深沉的、久远的。

类型片意识的觉醒

儿童片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类型的不同。这两年的儿童片在类型片创作上有了明显的探索。

《我要跳舞》是一部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小学生东东没有了父亲,跟着妈妈来到了一所舞蹈学校,妈妈做清洁工,学校成了东东临时的家。那些学跳舞的都是与他同年龄的孩子。东东也想学跳舞,女校长看上了他,一是因为东东的身体条件好,二是东东喜欢跳舞。妈妈却不同意,甚至为此带着东东搬出了学校,校长不舍不弃,她的执著终于感动了妈妈……这部影片没有什么离奇和复杂的故事。创作者要拍摄一部明快好看的影片的目的很明显,没有把功夫过多地花在单身妈妈生活的困苦,小男孩如何与母亲抗争,有钱同学怎样歧视他等等故事情节的表现上,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放在舞蹈的自然展现上。可喜的是,编导没有废弃故事而是把故事放到了恰当的位置,应用了儿童文学经常谈到的“潜语艺术”,用看似浅显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孩子,什么是乐观精神,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感情,应该怎么做人。影片艺术的表达到位,精致而又单纯,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审美的力量,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形式上的。

又如《东方狮王》的舞狮中一流的武功技能、《舟舟》里的音乐诠释,都有类型片意识的作用。因此影片都拍得线索单纯,重点鲜明,艺术特色展现充分,改变了一部影片主题内容含量过多,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没有说到位的混杂状况。

《多多》是一部比较有特点的影片,它通过学龄前后的小女孩多多生活的片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另类”的孩子。她似乎是个早慧的孩子,多思而且很爱说话,甚至能听见别人肚子里的话(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她知道就说出来,弄得人家很尴尬,简直就像个小精灵。妈妈嫌她说话太多,于是多多从此就不再说话,直到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才叫了一声妈妈……影片语言精致讲究,有很强的表现力,也能带给人一些思索。但遗憾的是编导把较多的成人哲学层面的思考加在这样一个小姑娘身上,有种牵强说教的味道。

《海洋朋友》是这两年惟一一部带有些幻想色彩的影片。故事描写了小学生小奇、洋洋与动物园小海豚之间有趣的故事。小奇与小海豚之间有心灵感应,小奇知道小海豚想回到大海寻找自己爸爸的愿望,于是想方设法帮助她回归海洋。画面亮丽而具有卡通的特点,低年龄段的孩子会喜欢这部影片。

近两年的影片中,反映中学生校园题材的影片比较少。《初夏》是一部有些诗化的影片。女中学生赵琪决定参加已经离开的击剑队,为了能见到自己欣赏的男生。于是男孩或明或暗的身影、击剑台上心灵的较量、教练老爸让人尊敬而又伤感的经历,都让女孩赵琪留下了不可忘怀的青春记忆!

此外,讲述朱德元帅儿童时代的《元帅的童年》、描写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小战士的《儿子同志》、励志影片《东方狮王》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深蓝浅蓝》也是很有特色的影片。

纵观2005年至2006年的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态势,总的感觉是在平静的表象下稳步发展、创新,没有惊人突破,但大部分儿童电影的创作,无论是题材的开拓、思想内涵深度的追求、风格样式的探索,还是类型片意识的初醒上,与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共时性的审美追求,但又不失儿童片本身的创作规律。

由于受到娱乐至上潮流的影响,这两年,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显示出一种浅薄和浮躁。惟上座率、惟收视率、惟点击率、惟销售量的现象所在多有。而儿童影片却能保持着相当的文化品位,坚守着为了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的宗旨,不跟风、不媚俗,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年的影片中表现孩子苦难和不幸的较多,而且在拍摄的角度和手法上也是就苦难说苦难的路数。反映社会问题层面比较突出,人物刻画传神、细节生动、故事感人等艺术层面含量相对薄弱。在影片中表现儿童的不幸和问题对儿童观众的成长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表现苦难和不幸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过多的苦情戏、过多的纪实性质展现、过多功利目的直露的教化未必是儿童影视创作的好办法。

这两年的儿童片除少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之外,绝大部分是现实题材。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儿童喜爱的幻想类的影片,没有科幻、童话、神话、荒诞等启迪孩子们想像空间作品的出现。儿童影片创作中想像力的严重缺乏是令人担忧的,这种想像力的缺失在现实题材的影片中也能明显地看到。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中,观众在看到那些为了追求搞笑耍贫嘴节目的同时也看到了想像力的贫瘠和苍白!

近几年,电影局对优秀的儿童电影采取了补助和鼓励的政策,促进了儿童电影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制片单位拍摄儿童影片的积极性是可喜的,但由于缺乏拍摄儿童电影的经验,题材内容缺乏必要的参照和整合,形成了题材撞车还照拍不误的遗憾。有些甚至是仓促上马,以为拍摄儿童电影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儿童电影首先要是电影,也就是说在艺术上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否则,上百万的或者几百万的资金投入进去,拍摄出一些艺术水准很低的影片,无论是补助的资金还是自己的钱,都是令人心痛的!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