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摧毁了男女爱情诗意的可能性之后,一切的浪漫都成了在个人的一种幻想,面对现实物质欲望的焦虑和爱情的无力虚妄性,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寻求精神的支撑点,成为女性作家们写作的主要动机。在此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林白的两篇作品,对小说作了一番比较性释读,试图从中窥究出作家在建构自我身份过程所采取的不同的叙述策略。《一个人的战争》中作者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向内心寻求帮助,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在女性私人化的写作, 内在的恐惧和对身份无法确定的焦虑使得她们在写作中充满对语言和身体的自恋,林白在最近的发表的《妇女闲聊录》中发现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并产生了进入历史和真实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关键词:身份焦虑、成长策略 、生存困境、类后现代写作
林白是90年代以个人化的写作特点出现在文坛并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的作家,她的书写内容的神秘性,自恋情结及文本的私语化和欲望化都给阅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很多歧义性的解读。建构女性话语使得女性作家十分注重语言的实验,在寻找适合自我言说方式过程,林白以她自己的书写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更让我们置身在女性解构和建构两性神话中体验了作者对女性身份的焦虑并为了确立自我身份而采取的叙述策略,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妇女闲聊录》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林白敢于突破自己的勇气和她在女性建构自我身份过程所采取的不同叙述策略。
一、身份焦虑和成长策略
“躯体写作”的创始人海伦娜·西索说:“妇女必须参与
写作, 必须写自己, 必须写妇女。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身
体那样, 妇女一直被暴虐驱逐出写作领域, 这是由于同样的原
因, 依据同样的法律, 出于同样的目的。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
文本——就象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1] 她主张“写自己, 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 这成为90 年代中国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理论基础。在引起众多评论的《一个人的战争》中,林白直面女性的隐秘心理,在宣泄女性身体欲望的同时,也呈现了内在自我在确认自己身份同时的挣扎和厮杀,在女性自叙命运悲剧性的过程她重构了自我的话语系统并给予女性性欲爱念的话语权利,使得女性从被审视的他者地位进入到审视男性的主动地位。
这是关于一个叫多米的故事,这是对自己的一场战争,多米是独立的,也是孤独的,她面对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坚强与脆弱,感概于女性的命运。那是个孤独而一直在寻找爱的女孩,三岁时候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也是很隔膜的,在缺乏爱的环境里面成长,尽管外表独立而坚强,内心却渴求于别人的肯定与承认。天生对神秘力量的感召,多米常常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场景,有着预知未来的能力。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女人,在她是成长过程中,从六、七岁开始,就已经学会了躲开老师的视线来爱抚自己身体,欣赏周围女性的美丽,男性对她而言只是一个符号化的概念,多米一直是与自己相争,在对抗自己焦虑的同时也在寻求对自己身份的确定。
当预感到前面有一个真实的危险的时候,多米却在陷阱诱惑力下毅然地迎了上去,在长江的江轮上,她被一个船员强暴了,而多米在回忆里面把这归结于她自己的英雄主义爱冒险的性格和软弱无依,没有过多的控诉或者悲愤的指证,但是我们从叙述里面却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分裂和痛苦,在这里有两种叙述的语气,作者说“我越来越害怕回忆,我精神紧张,……在我对所有往事的回忆中,每次走到这个事件的边缘,我就会紧张地折返,仿佛一旦推开此门,就会看到一个血腥的强暴场面。……事实上,这件事情平淡无奇,没有太多戏剧性和浪漫色彩,我之所以对之念念不忘,只是因为这个事件跟我的初夜联系在一起。那是多么混乱的日子,多米!” 在建构这个过程的同时,作者也以另一种方式解构这个故事。在逃离男性的成长过程里面,却又一次次掉进这个陷阱,在遭受到打击的时候,女性总是选择沉默或者是以逃跑来拒绝施加于自己的伤害,多米在这里是以拒绝自己的回忆来回避强暴事件对自己的造成的心理创伤,她或者干脆宣称她已经忘记了真实的过程了。
“多米,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来自何处?又要向何处去呢?我们会是一个被虚构的人吗?……我不止一次地听见一个声音对我说:你是被虚构的。多米,做一个被虚构的孩子是多么幸福。” 这是一个在建构自己的身份的焦虑的声音,多米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和叙述者的身份“我”是同构的,在父权社会里面,女性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很困难的,这里的“我们”是作者试图和读者建立一种关系的尝试,在以回顾自己经历的往事以时间拉开叙事的距离,以便在对自己做出道德评判时候显得更为可信,这是林白采取的叙事方式,也是她的聪明之处。当多米爱上N的时候,看到他无意间夹在小说中的字条时,多米是这样回忆的“这使我如获至宝,两张字条上的字加起来不到十个,而且,如果我理智正常,我会发现那字写得多么难看,多么词不达意,代表了N城电影界低下的文字水平。但我什么也没有发现,我想这是他的亲笔字啊!夹着他的字条的那两页,字字生辉,充满灵性。”在整个文本中,有着两种声音,一个是在讲述成长过程时那个正在成长的女性的心理和当时真实的感受,一个是以一个回忆过程中全知者的声音,对当时的自己进行剖析和解构中,在这里形成了两种结构和两个声音。当用回忆是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往事的时候,当时的自己越是认真,现在看来就越是愚蠢和可笑。
在整个文本中体现了女性叙述的一种策略,“多米一碰到麻烦就想逃避,一逃避就总是逃到男人那里,逃到男人那里的结果是出现更大的麻烦,她便只有承受这更大的麻烦,似乎她不明白这点。”作者常常在每个故事的开头预告故事的结局,在每个故事的背后以一个全知者的口气来评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里,有三重看与被看的效果,成年以后的“我”以回忆的眼光来打量以前的自己,以前的“我”是处在被看的位置,在“我”看的背后却还有读者在“看”。
“让我们再回到车站,……”“ 让我们再回到峨眉山……”作者一直在努力的建构与读者的同盟关系,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我从里面看到了女性共同的命运,在坚强独立下面,是一颗需求爱渴望爱的心,外表的坚强和内心的脆弱形成鲜明的对比,林白通过多米慢慢道出一个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展现给我们最丰富的一面,在面对一个女人成长的经历时候,林白说“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林丹娅的话会给我们进一步的补充注释:“她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力图获得在此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力图在动荡中创造历史。她们以介入文学文本书写的行为本身,展示了她们对历史进程与创造的介入。同时,也在书写中展示她们在历史中的进程与创造。” [2]
二、女性生存困境的真实面对
现实”为女性设下了“双层”困境。当女性走出家门寻求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时外境遇的困顿常常使得女性在爱情方面寻求一种“庇护”,但男性无力承担起“救赎”的任务却注定了女性十分尴尬的生存困境,女性的外境遇影响着女性本已脆弱的信心,而这必然又反过来加深了她们对自身角色的怀疑。
对前途的焦虑使她在插队时就决定写电影。而急于要发表自己的创作,她抄袭了一首诗,因此有机会去《N城文艺》改稿,在小说中,也顺带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不会讨好人,没有向带队的干部李同志汇报思想,多米发表了通讯却遭到了批评,也评不上先进,甚至当电影厂来找她的时候,李同志也不让文书在公函上盖章。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当多米被发现抄袭的时候,她被整个社会抛弃了,“在我麻木的上空呼啸而过的,是整个B镇的幸灾乐祸,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知道我干了坏事,连不相干的隔着年级和班级的同学,也在传说我要自杀。好朋友们受到了嘲笑”在这里,多米的十九岁的青春蒙上了一片阴影,她所有的才气都被否决了,她的世界破碎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要强的女子,多米在复习十天以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以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林白以反讽的语气来写出女性最真的疼痛,在她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的隐藏在底下的真实的疼痛,在女性越想争取独立和自主的时候,她得到的是更多的伤害。
多米一直等到她三十岁的时候,才真正爱上一个男人,或者说是爱上了一个爱情的化身,她想要的只是一种爱情的感觉。于是她奋不顾身地疯狂喜欢上了一个叫N的导演,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预告了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在与N的爱情中,一步步暴露N的低俗和粗鄙,在和多米发生了关系后,又毫不负责任地走开,一点情义也没有给多米,后来多米有了他的孩子以后,为了他自己的前途,自私地要求多米把孩子打掉,利用多米对他的爱在出演了一场苦肉计后终于打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多米答应了他的要求把孩子打掉了,而在多米做手术的那段时间他却苦苦地向另一个女孩求婚,多米因此明白了爱比死残酷,她说“我想我此生再也不要爱情了。我将不再爱男人,直到我死。”在治疗伤口的时期,多米采取了逃跑的措施,到远方旅游,“后来有一个老人收留了她。这个老人就成了她的丈夫。老人就像一堵墙,挡住了她所有的新朋旧友,使她孤立得只剩下自己的一个影子了。”多米又一次被整个社会所抛弃了……
在寻求一个精神支点以便实现自我救赎的同时,林白终于找到了另一套叙述方式并以《妇女闲聊录》体现了女性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三、类后现代写作的文本实验
“拉康的理论认为,……欲望起源于对某种存在物的缺位的认识,即确认某种事物是令人舒适、愉快、激动、满意的,而这一存在物(有)现在是缺乏的(无),于是便导致追求这一事物的动机。欲望本身包含着某种对象的缺乏感。” [3] 在女性作品中,缺乏意识充满在她们的作品中,象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身份的焦虑使得她们在面对家族和文化背后总是想逃避、或者是沉溺于某中欲望中而无力自拔。而到了后来林白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写作方式并以《妇女闲聊录》显示了另一种创作的可能性。“对于林白个人而言,《妇女闲聊录》是《一个人的战争》的继续,继续一种“个体表达”、“个人化写作”,并体现了女性主义写作学意义的深进,将宏大历史的讲述还原为个人历史的讲述,通过个人的生命呈现历史的重量,它施加于个人的轻与沉或是个人对于它的轻与沉。” [4] 林白在《妇女闲聊录》后记说到“它有着另一种文学伦理和另一种小说观。……多年来我把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内心黑暗阴冷,充满焦虑和不安,对他人强烈不信任。我和世界之间的通道就这样被我关闭了。……我不知道,忽然有一天我会听见别人的声音,人世的一切会从这个声音中汹涌而来,带着世俗生活的全部声色与热闹,它把我席卷而去,把我带到一个辽阔光明的世界,使我重新感到山河日月,千湖浩荡” 在《妇女闲聊录》中,农村妇女“木珍”获得了个人言语的自由权力,作家其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主体性,虽然她把发言的机会都给了“木珍”,但在这小说中我们很难找到作家的启蒙倾向或者写作的使命感,在单纯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后现代的特点。当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线已经被模糊了,解构了宏大叙事和作家使命感,而显示出来的类后现代写作的特点。
让无名的农村妇女也在当代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林白在拓展一种新的形式下的一个尝试,这是一个“文本实验”,在女性文学的个人私语化已经逐渐走向衰弱时,利用现在特殊的时代语境把视角转向农村,不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代言农村女性,而是超越了以往的文学传统,在全球化语境下,利用他者的话语来确立自己的身份。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的农村女性,在结婚后是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世界和确定自己的身份的。
当代小说多有知识分子启蒙农村,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身份进入文坛的,或者尽管也有描写农村的生存状况的,但多是农村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林白以平面化,浅表化的代“本我”立言的凡夫俗子之叙事模式表达了类似“反权威中心”“反启蒙主义”,“反主体性”,“反崇高”的“类后现代叙事”的叙事观念。 林白先是以个人私语化直叙女性关于身体和欲望的叙事方式,这是一部自由视角的元小说。林白是真正的作者,但讲叙故事已经不再作为她的真正目的,这部小说只是作为她的一个实验,她不叙述故事只是作为一个听众,把从“木珍”那听来的整理出来呈现的是破碎的结构。 “类后现代叙事”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经常使用一种近乎破碎的结构,使小说结构在总体上变得不完整。而这种破碎的结构具体说来是通过空缺结构的大量使用、多重的复指文本、自由与循环的时间三个主要方面来予以完成的。
在这里,农村的事件一件件的缺乏内在的联系而没有整体性,在口述中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一切都变成了一种生活的原状态,从“木珍”眼光来看待自己身处的村落,没有了固有的道德批判,消解了以往对事物的道德评判,也出现了文坛的另一种声音,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失去了其意义和目的,反倒意味着,这种尝试带来了新的不同的一种意义。它也表达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弱者冒犯强者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 生活中的乡民农妇都是粗鄙的,带着原始的、本能的农村状态,平凡、世俗,然而,世俗小人物也可能在这最普通的居家过日子的经验中也有着自己的生存经验。
在林白的《妇女闲聊录》里面,我们可以人存在的本质,那是远离了现代文明的污染下的另一种民间的现实,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人的存在是与生命的本能相一致的,也即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无意识是不应该受到现实原则压制的。但现代文明却以法制和秩序使人的本能受到制约,人在“理性”的指导下“检验”现实并区分好坏,辨别真假。在林白那个叫“王榨”地方观看的农村的人和事物,从“木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另一种力量。秩序道德和理性都失去了其压抑性的含义,这里是生命本能以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倘若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对农村现实加以认真设计那将失去小说的文学形象的意义,这种直接呈现的现实使我们努力追朔它们所指的种种实在。在口述中记录了各色人物的生老病死,以平常心写普通人的生命终结。尽管这只是作者的一个实验,但无疑大大拓展了女性文学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林丹娅.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 .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3]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A]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荒林.《妇女闲聊录》的史意[J]文学自由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