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财政税收 > 正文

扩大内需与调整消费政策

我国目前无论是最终消费率还是居民消费率,都明显低于国际上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消费率水平。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严重约束。因此,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的政策效果磨损,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应该是我国政府当前消费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

一、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发展影响的国际比较

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的判断, 可以从历史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两方面来认识。

纵向比较,从我国1981年至1997年16年三大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看, 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由1981年的67.5%降至1997年的58.8%, 居民消费率由53.1%降至47.5%.

横向比较, 最终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在70%左右, 素以高储蓄率闻名的东亚国家也在65%以上。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略有下降。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 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H·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 1950-1970》,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 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 1997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 但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却仅为47.5%,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率如此之低极不正常,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从国际经验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三个推论:

1、不能绝对地看待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存在储蓄率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绝对关系。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刃剑”,高储蓄率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埋下消费不足的消极隐患。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际环境中,高储蓄对经济发展的正负面作用影响大小不同。

2、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是有条件的。投资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看并非是最终需求,它不是为出口服务就是为消费服务。在出口主导增长型国家,只有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高储蓄才能转化为高投资。在内需主导增长型国家中,只有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高储蓄率才能转化为高投资率, 高投资率才会有高效率。如果居民消费不足或出口需求不足,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将发生困难, 高储蓄将造成资金的闲置。

3、从长期看,经济大国发展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出口主导增长型发展起来的经济大国必须及时转换到内需主导增长型模式, 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振兴消费需求。

二、谨防中国落入消费内需不足的“日本式陷井”

将中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率、投资率、出口依存度等指标与日本由高速增长期(1965-1970年GNP实际增长10.3%)向平稳增长期(1970-1975 年GNP实际增长5.6%)转换点1970年时有关数据作一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目前存在落入消费内需不足的“日本式陷井”的危险。

1、出口依存度和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日本1970年的出口依存度为9.48%, 我国1997年的出口依存度达到20.3%.有人认为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因加工贸易比重大而高估,若将1997年GDP和出口总额同时扣除加工贸易额,出口依存度仍然高达9.8%, 同样高于日本1970年的出口依存度 (注意日本数据中未扣除加工贸易成份)。为了避免加工贸易的不可比性, 我们再比较两国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日本1970年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为0.22%, 而我国1997年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为4.5%, 这已经达到日本历史上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登峰造极时期的水平。事实上, 我国自1994年以来, 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在不断提高, 已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日本式道路。

2、储蓄率和投资率。日本1970年的国内储蓄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0.3%和35.5%, 而我国1997年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为41.2%和38.2%.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超过35%, 国内储蓄率高居世界首位。从国际比较看, 我国内需不足并非在于投资内需不足。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也并非在于国内储蓄不足。1994年开始我国改变了投资率高于国内储蓄率的局面, 国内资金出现剩余, 银行存差不断扩大。

3、居民消费率。日本1970年的居民消费率为52.3%, 从历史数据比较看, 这是70年代以来日本居民消费率的最低纪录。我国1997年居民消费率仅为47.5%,消费内需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已经比日本近30年来历史最低点还要低近 5个百分点, 我国消费内需不足问题的严重性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 目前58.8%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和47.5%的居民消费率水平明显偏低,不利于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内需条件。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可能再有日、韩、东南亚国家当初的国际贸易条件, 也不可能有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庞大海外市场。中国决不可能走“低消费率、高外向度”的外需主导型发展之路,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以内需为主。因此,消费率偏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只有实行鼓励消费政策才能达到适度消费目标

90 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坚持适度消费政策, 即在宏观调控中努力保持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快速增长, 消费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 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不超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从长期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必须坚持适度消费政策。但是,“九五”后两年和“十五” 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这一时期促使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通过数量模型测算,如果影响消费的各项政策不作重大调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自发走势仍将继续下行。根据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 目前已经达到严重低水平的客观现实,如果我们继续实行目前的适度消费政策,政策作用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磨损,其实际效果将可能是消费不足。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继续下降,这将影响整个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影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因此,我们认为,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实行鼓励消费政策,在宏观调控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使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使政策作用虽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磨损,但最终将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我们这里所说的“适度消费”目标是建立在对“适度消费”动态、辩证认识基础上的,“适度消费”的本质应当是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使消费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到“九五”后两年和“十五”时期,适度消费的目标是促使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回升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水平。第一步目标是使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62%的较低水平, 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50%的较低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应当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四、当前可供选择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

1、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 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4、取消抑制消费的过时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5、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6、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