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纪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传统的高等教育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从财务管理理念、预算管理模式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阐述财务管理创新。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管理 创新
新世纪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为适应这一潮流,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即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市场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传统的高等教育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中国加入“WTO”,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入世”之后的中国高等教育财务管理创新是我们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资本运营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数量发展、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因此,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用市场规律性的观点解决教育的效益与效率的问题,向管理要效益。财务管理的载体就是资金,传统的资金运作方式必须改变。新形式下,要引进资本运营这一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资本化的财务管理。资本运营是以资本为基础,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把每一项资金或资产当作资本去使用和运作,实际上是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对每项资金或资产的使用必须以获取价值的增值为取向,并竭力实现价值的增值。由于资本运营的核心概念是强调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的效益和效率,注重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它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学校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发明创造以及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活动的过程,也表现与企业生产的类似性和自身的渐进性。人才培养过程就如同生产产品的过程,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出厂)用人单位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这就为我们进行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可以像企业那样,按照成本对象归集各项费用,计算生均成本。这样,各单位占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指标反映出来,财务部门通过对教育成本资料的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把预算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突出了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也把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预算管理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关系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编制学校经费预算的过程,实际上是落实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也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的过程。随着政府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确定,事业单位也应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上,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的约束机制,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由重投入式预算转为重产出式预算。支出项目安排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为此,要建立和完善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基本支出预算分配机制,以解决因现行的预算分配方法在各个部门之间造成的苦乐不均的问题,从而充分体现预算资金公正、透明、规范的分配目标,最终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资金管理体系。
三、高校会计制度的创新
(一)修正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基础是会计事项确认的标准,目前的会计核算基础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我国1998年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简单的成本费用核算则可用权责发生制。同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对会计基础的使用,也作了如下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大多还是现金收付制,很少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与货币资金的收付联系紧密,计算收入、费用的手续较简单,但各期的收益、费用和成果的计算不够准确,不能反映各个时期单位的成果水平和业绩。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等学校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也在扩大,特别是将来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之后,这种会计基础已不适应,为此我们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对收入或支出所归属的会计期间是按单位取得收款权力的或承担付款责任的时间确认,能更准确区分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特别是能更准确地考核单位在各项事业活动以外所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成果。但并非是两种核算基础必取其一,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其199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中,提出了多种会计基础的名称。也就是说,一个单位可以针对不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对于教育事业单位而言,财政拨款、科研收入、人员经费、拨出经费以及现金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来确认较为合适,有关业务收支和投资收益等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来确认,这就是西方所讲的修正的现金制基础和修正的应计制基础,我们可以借鉴来用。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个单位的会计信息直接反映在会计报告中,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情况表。目前这两种报表的设计不科学,反映的信息也不完整。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是“资产+支出=负债+收入”,收入支出表的编制基础是“收入-支出=结余”,这样造成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混在一起,静态报表包括了动态指标,收支项目指标与收支情况表重复,“节余”科目只反映上年结余,不显示本年结余,会计报表只反映了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以及校办产业、后勤单位上交学校的那部分资金,不反映学校基本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基本建设的那部分负债情况,使债权人无法通过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来了解该单位的偿债能力。此外,由于执行的会计基础和会计制度不同,事业单位无法编制合并报表,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活动的资金情况也不反映,不能完整地反映高校全部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因此,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应与企业统一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里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均为统一了核算基础之后的学校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另一个表现是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太少。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单位基本情况、基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随着高校会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必要在会计报表以外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如会计核算和计量基础、助学贷款情况、纳税情况、或有事项、非常项目等。
因此,统一会计基础、实行成本核算、编制合并报表、增加会计信息披漏项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